从干旱到大旱,再到特大干旱,牛年春节以来,旱魔以惊人的速度在北方大地无情地肆虐起来。据国家防总办公室统计,截至2月6日,全国作物受旱面积1.61亿亩,加上去冬三北地区干封地面积1.40亿亩,目前全国耕地受旱面积3.01亿亩,比常年同期多1.11亿亩,有437万人、210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
北方冬麦区受旱面积1.54亿亩,重旱面积5372万亩、干枯394万亩。
红色警报已经拉响,大半个中国已经处在罕见的春旱威胁之中。面对步步紧逼的旱情,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当前的抗旱工作,中央有关部门紧急行动,通过周密的部署,科学的指挥,精确的测报,精心的调度,上下齐心共同努力,一场“抗大旱、促春管、夺丰收”的抗旱战役迅速打响。
应对——运筹帷幄
2月5日15时。北京,国家防总办公室。河南防指、河北防指、山西防指、黄河防总……一场关键性的全国冬麦主产区8省抗旱异地会商会议正在紧张地进行,会商室正中的电子大屏幕不时切换着各地抗旱的现场情况,溪河断流、塘库枯竭、麦苗枯死、人畜干渴的场景让人揪心。
历史罕见旱情考验着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在重旱省份及流域机构的负责人介绍旱情发展和抗旱进展情况后,面对严峻的旱情形势,国务院抗旱工作督导组组长、国家防总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代表国家防总当即宣布,按照《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启动Ⅰ级抗旱应急响应。这是《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级别最高的应急响应机制,也是我国首次启动Ⅰ级抗旱应急响应。
布置完工作后,鄂竟平率领国务院抗旱工作组乘火车星夜赶赴河南调查了解旱情,协助指导当地做好抗旱工作。6日一早,工作组刚刚抵达郑州,来不及片刻休息,就马不停蹄地驱车前往新郑市城关乡、开封市鼓楼区仙人庄乡、商丘市民权县和宁陵县的部分乡镇调查了解最新旱情,检查并指导当地的抗旱工作。
超前部署为抗旱赢得了主动权。据国家防总统计,近期北方冬麦区各省合计日最高投入抗旱人数1238万人、开动机电井118万眼、泵站1.9万处、抗旱机动设备156万台套、机动运水车辆4.9万辆;去年12月以来,旱区各地累计投入抗旱资金29亿元,完成抗旱浇灌面积1.24亿亩。
指导——科学防灾
没有丝毫的惶恐与慌乱,新华社记者看到的是抗旱的决心与信念,是既井然有序又热火朝天的减灾自救。7日,在安徽省怀远县古城乡双路村的一块麦田里,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王志敏正在指导农民进行春季田间管理,给大家讲解技术要领。由于水源条件差,这里的麦地,不少麦苗叶片已经枯黄。
王志敏对此表示,立春已过,及早抓好以抗旱保苗为中心的春季田间管理,促进苗情转化升级,是夺取夏季粮油丰收的关键。当前减轻旱灾损失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是紧紧抓住立春后的20天,确保受旱田块浇上返青水、施上返青肥,促进苗情转化升级。
据正在安徽检查抗旱工作的农业部部长孙政才介绍,春节一过,农业部立即与中国气象局对当前旱情和未来天气趋势进行了紧急会商,派出6个专家组分赴小麦主产区,指导农民落实冬前田间管理措施,提高抗旱防冻能力。截至目前,农业部先后共派出4批18个督导组、20个专家指导组赴受旱省区指导抗旱工作。紧急组织编印了9种分区域抗旱应急技术明白纸,目前10多万张明白纸已送达旱区。
预警——捕捉“天机”
2月7日8时,一群还穿着冬装的人便陆续挤进中央气象台那间常年恒温的会商室里,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天气气候预报预测专家和业务骨干悉数到场,几十台计算机同时作业散发的热量混杂在空气当中,会商室里显得有些拥挤和闷热。
此时,远程天气会商系统的小屏幕上已经切进了河南省气象局、武汉区域气象中心和山东省气象局的画面。主屏幕上,关于降水量预报、干旱区域监测、人工增雨(雪)作业条件分析的各类图像不断转换。自从得出结论称北方部分旱区将于本月7日至8日迎来一次降水过程后,降水量有多大,降水落区在哪,对缓解旱情的作用几何,是否具备人工增雨(雪)作业条件,这些问号不断盘旋在监测预报业务人员的脑子里,一直是干旱天气会商的重点。
在气象人眼中,及时准确地预报变幻万千的风云,就是对国家和人民财产的保护,就是对人民生命安全保护的有效预警。“精心组织,抓住有利时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尽最大努力增加降水,为抗旱作贡献。”郑国光当场宣布,中国气象局进入抗旱气象服务特别工作状态,将实行24小时局领导带班制度,全程开展实时监测、滚动预报、准确预警、人工增雨(雪)、业务监控、跟踪服务、影响评估和信息报送等工作。
新华社记者姚润丰 董峻 于文静
(据新华社北京2月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