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4日至5月17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本刊记者千里急行赶赴灾区中心地带,记录了地动山摇的巨大自然灾害与壮怀激烈的抗震救灾场面。2009年春节,大地震后的第一个春节期间,《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再次来到地震灾区,从成都一路上行,驻足都江堰、映秀、汶川、北川,亲身体会灾后重建中当地群众和各地志愿者在新一年春节中的生活与情感。
本刊记者重返汶川地震灾区,与当地群众一起过年——
地震灾区的新春守望与希望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繁易/四川报道
去年5月12日的地动山摇,抗震救灾前线的一幕幕刻骨铭心的景象,仍历历在目。从成都一路上行,都江堰,映秀,汶川,北川,地震留给这片土地留下的痕迹依然清晰,但废墟旁一片片整齐的过渡房已经让人们对新的生活有了新的寄托。
这里的人们坚强乐观,他们买年货,将倒挂的福字贴在门口——灾难过去短短数个月后就已经有很多乡亲可以在新居中过年。而沿途随处可见的是正在规模建设的永久性住房,钢混结构的一栋栋小楼看上去就很结实,几乎每一个工地上都可以看到“建设新美好家园”的硕大标语。
“到灾区过年”
1月24日,温家宝总理来到了安县安昌镇,温总理所到之处,群众的感谢声、问候声一浪高过一浪。
来自全国人民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一直在延续着,这种关怀在春节时越发显得无处不在,从温总理和灾区人民过年,到全国各地的或有组织或民间自发的各种慰问,全国上下“到灾区过年”在这个时候绝不是一句口号。
“灾区同胞也是亲人,过年了在家过在这儿过都一样,这里更需要亲情。”一位骑单车带着小女儿到灾区过年的志愿者这样告诉记者,旁边一位当地老乡说:“等我们生活好了,不管哪里有事情,我们四川人一定要上,要报恩。”
那场灾难让10万个生命离我们远去,但灾难更让13万万颗中国心靠得更紧,让我们的大家庭更加温暖。
年三十的烛光和泪光
这里的春节在形式上和别处春节并无大异,只是节日中人们流露出的更多是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当然,也有几许忧虑。这里的春节情感复杂而沉重,大年三十行走在北川永兴板房区的街道上,既可以看到家家户户挂起的灯笼,也可以看到几乎家家户户年夜饭时对亲人思念的眼泪和黑暗中闪烁着为逝去亲人燃起的烛光……
夜幕降临,这里的羌族群众依旧围拢在一起跳起欢快的锅庄。
除夕时分,与板房区一街之隔的村镇燃起的爆竹火光映红了天空,而板房区这边一片安静,土坎上隐约晃动着一排人影,安置在这里的北川人遥望着临街的喜庆,那一刻的悲喜交加,触动着在场的所有人。
希望永驻,生生不息
相信这里的春节会给所有到过这里的人留下深深的震撼,这感受不是因为这里随处可见的醒目的“灾区”字样,也不是随处可见的残垣断壁,这份震撼来自人们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目光,来自灰霾的废墟上挂起的大红灯笼,来自万人公墓前生者再次跳起的舞蹈。
这里有伤痕和废墟,更能看到希望和守望,这里的人们没有选择离开,他们勇敢的选择留下,守望着长眠在身旁的亲人,并在这片洒满先人和亲人汗水和泪水的土地上重建美好的家园。
当新春的钟声第一次在这片劫后重生的土地上响起,我们衷心地祝愿他们在未来的每个春节,可以有更多欢笑,而没有泪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