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成果转化政策要实
文/林蔚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负责人透露,继2007年中国国际专利申请量跻身全球排名第七位后,2008年中国国际专利申请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6000余件,超过英国跃居全球排名第六位。
在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寒冬”里,这样的消息给满目的萧瑟带来了又一抹亮色,更给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下全力提振经济、化“危”为“机”的全国人民心中注入了信心和力量。
然而,笔者在欣慰的同时却又很有几份焦虑。显而易见,专利申请量排名的上升,绝不简单等同于由自主创新推动的经济竞争力的提升,以全球排名第六的地位,我们或可称得上“专利数量大国”,但以多年来专利成果转化率始终仅有10%的水平计,至少目前还绝对算不上“知识产权强国”。如果在有效地将专利成果转化为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使专利证书上的技术变成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方面,没有实质性突破,那么,多么令人激动的名次都可能难以形成中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没有意义,而且还深藏着另一种隐忧——随着专利数量不断增加,沉淀于其中的政府、企业以及民间的前期研发资金将越来越多,若不能转化“变现”,无疑是一种巨大浪费。
专利及科技成果转化难这个已困扰我们几十年的老问题,至今似乎看不出根本解决的迹象。就在几天前,笔者还听到这样一件事:某科研单位研发了一种能增加油田产量的专利技术,能很好解决采油出油率低的问题。为了尽快推广到生产中去,以不高的价格转让给了一民营老板,但由于与油田“无关系”,民营老板想尽办法,最终仍是无功而返。
这显然不是国家发展战略所致。事实上,在过去近三十年中,政府始终致力于推动包括专利在内的科技成果转化,从最早的“星火计划”“火炬计划”到稍后的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从主导以促进科技经济结合为目标的科技体制改革到去年推出的与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并举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全社会有目共睹。以往的实践表明,不少专利及科技成果在转化过程中遭遇困境,很大程度上应归结于扶持、鼓励的政策力度不够,政策还不够实。
现在,国际金融危机来势凶猛,中国经济要率先走出困境,只能如温总理所言,“培育创新产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而要落实这一思路,有关方面必须加紧研讨,在专利及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进一步拿出更细更实更能刺激企业积极性的政策举措。惟如此,纸上的专利才有希望尽快变成市场上能大把赚钱的“知识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