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标,更要治本 为改变乡镇卫生院的落后面貌,近年来,我省加大了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启动了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新建、改建、扩建了一批卫生院,并为其配备了心电图、B超、X光机等设备。仅2004年至2007年,全省新建改建卫生院就达1482个,为531个卫生院配备了医疗设备。
2008年,中央新增投资支持的我省1800个卫生项目中,乡镇卫生院土建项目有255个,设备装备项目达1039个。
同时,我省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充实稳定农村卫生人才的规定措施,如:对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直接执行定级工资,工作满一年转正时高定一级薪级工资,并在此基础上浮动一级薪级工资。一些地方如沧州市等也曾在这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此外,我省实施了“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组织城市综合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今年,还将启动实施农村卫生能力建设培训项目,对1962个乡镇卫生院院长和儿科医生,以及5.4万名乡村医生进行培训。
毋庸置疑,这些措施对提高乡镇卫生院的人才吸引力,提高农村卫生人才素质,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采访中,不少人却认为,这些措施只是在“治标”,而并不能“治本”。
“上世纪80年代,上级财政向乡镇卫生院拨人头费,还给村里的赤脚医生补助一定工分。现如今,乡镇卫生院被完全推向市场,既要自己挣钱吃饭,又要承担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及医疗服务等公共卫生职能,很不现实。”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卫生院院长说。
财政投入不足、用人机制僵化、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这些“拦路虎”,确实不同程度上阻碍着乡镇卫生院的“硬件”与“软件”建设,阻碍着乡镇卫生院对卫生人才和农民群众的吸引力。但有专家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乡镇卫生院人才匮乏的问题,促进其“枢纽”作用的发挥,必须首先明确乡镇卫生院的公益性质,明确卫生技术人员的身份待遇。只有解除乡镇卫生院卫生人才队伍的身份、收入、养老、职称评定及自身发展等方面的后顾之忧,才能使他们安心农村卫生事业,才能增强乡镇卫生院对人才的吸引力,才能为乡镇卫生院凝心聚力发展引来源头活水。
据了解,新疆、陕西、广东等地近年来纷纷进行了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确立了乡镇卫生院全额或差额事业单位的性质,并为其重新核定编制,将编制内人员由财政供养,从而调动了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的积极性,增强了吸引力。在这方面,我省承德市、香河县等地也进行了有益探索。这些地方明确规定:乡镇卫生院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按照服务区域、服务人口核定事业编制总额,并确定财政供养人员数额。
香河县渠口镇中心卫生院承担着全镇4万多人的医疗、保健职能。没有改革前,其发展状况与其他地方的乡镇卫生院几乎没什么两样,只能靠“开药方卖点药”勉强维持生计,责任心强、业务精的骨干纷纷想办法调离……可自打该县明确其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核定其编制为60人,将其中12人由财政供养,对财政供养人员每人每年给予2.5万元的补助,医务人员们感觉有了奔头,再也不“身在曹营心在汉”了。此外,县财政的一些投入也大大缓解了卫生院的经济负担。渠口镇卫生院院长张鹤林高兴地说,基本问题解决了,卫生院才能腾出心思考虑如何发展了。他们现在每年都要派出2至3名年轻技术骨干去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医疗服务水平提高了;同时,每月还要定期对乡村医生进行1至2期培训,开始真正履行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职能了。
然而,也有人谈到,就乡镇卫生院解决乡镇卫生院问题,未必是最佳的选择。明确乡镇卫生院的公益性质是必要的,但并不是说都要财政养起来。其实,在有条件的地方,完全可以统筹、整合城乡公共医疗卫生资源,通过进一步增强市级大医院或县级医院的辐射带动能力,延伸其服务半径,让乡镇卫生院“借船出海”。
在这方面,沧州市的做法值得借鉴。据悉,近年来,该市在政府有计划地支援卫生院的基础上,鼓励组织城市医院无偿帮助乡镇卫生院。市中心医院成立了以本院为总部单位,乡镇卫生院为会员单位的“市中心医院———乡镇卫生院医学技术协会”,充分利用自身技术、品牌和管理优势,免费帮乡镇卫生院培养人才、开展技术指导、援助设备、安排进修人员等,还建立了双向转诊制度,大病、疑难病通过卫生院转到中心医院,小病、康复期的病人再转到卫生院治疗,不仅减轻了群众负担,还实现了医院、卫生院“双赢”。通过帮扶,以前不被群众看好的沧县崔尔庄卫生院如今深受欢迎。2008年,其年门诊人次由2003年的3万人次增加到6万人次,年业务收入由2003年的80万元增加到28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