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精英
本报记者 丁国锋
2008年审执结各类案件767件,平均一天调解和开庭5.8次,案件平均审理天数19.08天,案件调撤率81.23%,所有案件卷宗重达260多公斤……江苏省江阴市法院滨江人民法庭法官张勇创出了办案新纪录。
而这个纪录的背后,折射出的基层法院法官办案中遇到的“困境”,也引起了一些热议:是敬业、功劳还是“萝卜快了不洗泥”?
新纪录诞生背后 见到张勇,中等身材,清瘦的脸庞,办公桌几乎埋没在成堆案卷里,记者要记录,还必须挪出一小块“空地儿”。
“一堆是办结的,一堆是准备开庭的,还有几堆分别是复杂的和未能正常送达的。”张勇指着案卷说,不然,很容易忘记和疏忽,弄错了法定期限,问题就大了。
1999年,张勇从中山大学经济法专业毕业,回到家乡江阴市法院,从2005年担任助理审判员开始办案以来,他说,从没有像2008年这样忙过。而2007年他办了300多件案件,“大家都在忙,庭里总的收案近2500件,增长了40%。”
不得已,他每天的工作时间从8点半前移到了7点,晚上常常在办公室加班写法律文书,周六从不休息。
在他桌上的记事台历上,密密麻麻地排列着每天的工作安排,记者翻开看,几乎看不到一天是空着的。“每天基本上五六个庭,调解谈话或者正式开庭,上午通常两个,下午时间长一般3个,因为吃饭可以晚一点。”张勇说,工作时间没空撰写法律文书,早上的1个半小时成了“黄金时间”。
对他的敬业精神,庭长任方亮既满意又心疼:“7月初一天,晚上6点多了,看见张勇在办公室一边阅卷一边用餐巾纸擦鼻子,纸上全是鲜红的鼻血!于心不忍,但别无他法,全靠他们自己把握。”
而在江阴市法院这个一线审判人员不足100人的基层法院,2008年的收案数达到了20752件。“今年因为受经济形势影响,民间借贷、劳动争议案件一月份继续猛增,全院收案数增长了38%,而且案件复杂度、难度会也进一步加大,干警的身心的确到了非常疲惫的状态。”该院院长郑元坦诚地说。
超负荷身心疲惫 “对身心有多大影响?”记者问张勇。
“说实话,是很明显的。”张勇坦率承认,“回家啥事情也不想说,因为白天和当事人讲得太多了,不想讲话,老婆都有意见了。”
“还有就是记忆力下降,比如常常怀疑自己防盗门关没关、汽车锁没锁,小事情不得不用小纸条记好,随身带着怕忘记。”他说,因为潜意识的原因,还常常做梦在开庭呢。因为大脑长期处于亢奋状态,早晨想睡懒觉也不行,6点多就醒了。
“有没有想过哪一天不办这么多案件了?”记者问。
“太忙了,没有时间考虑这些问题,因为大家都忙,时间过得也快,就希望给我们这样的普通法官再多一些学习和培训的时间。”张勇笑着说。
“办案机器”受质疑 对于办案“新纪录”,很多法院领导并不想讲得太多,因为这个现象不能被单一地宣扬成为“功劳”和“成绩”,其中折射出一些“不正常”的因素和现象。甚至一些人大代表和学者也提出过质疑,法官办这么多案件,公正性能够保障吗?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耐心地为群众断案释法呢?
据记者了解,在外来人口集聚甚至是“倒挂”的很多苏南县市,法院审理的案件70%以上涉及外来人口,而与户籍人口“捆绑”的编制,却“20年如一日”。一个法官办着相当于三四个人的案件,每年给基层法院增加的几个编制用于引进新人,则是“杯水车薪”,效果不明显。
此外,据记者了解,在这些基层法院的人员来源情况看,通过公务员考试,院校毕业进入法院工作的不足20%,法院的人才储备和人员结构明显出现了断层。在苏北的个别基层法院,甚至出现了35岁以下法官的断层,出现了比较类似“西部法官荒”现象。
而根据法官法等规定,许多年龄在55岁左右的法官则已退居二线或者离开审判岗位,有的甚至在“黄金时间”就提前退休,其中不乏审判经验丰富、精力较为充沛的资深法官,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法官紧缺状况。
这是被逼出来的“司法极限”!张勇的读研指导老师、南京大学法学教授税兵说,应当颂扬这种职业精神,但不提倡超生理极限的劳作。审判是一个冷静、谨慎操作的程序流程,法官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调查、论证,在周密的思考后作出判断。同时,作为当事人也需要得到法官的调解、释法等司法服务,仓促办案,难免出现差错,也有可能不能给予当事人周到的司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