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中产阶级”只赚钱不读书 韩浩月
1月27日,美国著名作家约翰·厄普代克去世,国内一些媒体在报道时,对厄普代克使用了“为美国中产阶级写作”、“美国中产阶级的灵魂写照”等评价。他最重要的作品,包括《兔子快跑》在内的“兔子四部曲”,内容都是对美国中产阶级进行的精细描写,也印证了这些观点的正确性。
类似厄普代克这样以中产阶级为主要读者群写作的美国作家有很多,比如写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菲茨杰拉德,写出《游泳者》的约翰·契弗等。二战以后,美国中产阶级成了社会主流,描写这一阶层生存和精神状态的长篇小说作品层出不穷,诞生了很多经典作品。现在,据说中产阶级也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中流砥柱,并且将成为未来社会结构的主流,那么,中国的“中产阶级文学”出现了吗?
提到中国文学,我们立马会想到乡土文学、官场小说、青春文学、武侠小说、小资文学……再具体到目前图书市场流行的,我们会发现畅销的是盗墓、穿越、军事等类型文学,以及以历史为题材的通俗读物,很难发现有描写中产阶级生活或写给中产阶级看的文学作品。与其他文学形式相比,“中产阶级文学”这个说法可能显得很空泛,但从长远看,当中产阶级成为社会主流,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形成潮流,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中国文学对中产阶级失语,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分析原因,中国的中产阶级不需要文学恐怕首当其冲。在很多社会学者眼里,中国中产阶级是“灰色阶级”,因为他们当中很多人的收入来源组成中,有不少是“灰色收入”。同时,中国中产阶级在社会上,也是“沉默的一群人”——虽然他们和知识精英、底层民众一样,同样在为中国社会的发展作贡献,甚至作的贡献更大,但在公众发言中,他们往往是缺席的。国外衡量中产阶级的标准,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必不可少,但出身于贫苦一代的中国中产阶级,还多停留在买几套房子、换几辆好车的境界,为了实现物质上的“中产”,他们放弃了精神上的“中产”。快速行进中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紧迫感、压力感,不得不让他们放弃精神上的追求,于是,中国中产阶级“只赚钱不读书”现象的出现,也就不那么奇怪了。
不止没有“中产阶级文学”,中国也没有“中产阶级作家”。鲁迅当年在写作旺盛期的月收入折合现价大约为三四万元,被认为是一位中产阶级作家。综观国内目前文坛,能实现这个收入标准的作家也有不少,但无论从国内最畅销的商业作家阵容还是从最被主流所认同的纯文学作家阵容当中,能找出哪怕一位专为中产阶级写作或以写作中国中产阶级生活的作家吗?恐怕很难。如果说中国中产阶级的“自我漠视”,是基于“树大招风”等文化心理的影响,那么中国作家对中产阶级文学需求的漠视,则是千百年来养成的习惯惰性以及功利主义的影响,而且对社会形态缺乏敏锐的把握和感受能力。
中国中产阶级也并非不渴望阅读,《格调》、《廊桥遗梦》等一些描写中产阶级生活方式和情感的书曾流行一时,表明这个阶层对于有意义的中产阶级生活的渴望。这样的生活是轻松的、丰富的、有质量的,如同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在浪漫主义情怀主导下,所刻画的那些中产阶级精致生活场景一样。发现中国中产阶级,并以观察和思考的方式,介入他们的生活和精神,是中国作家从现在就要开始做的一件事情了。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