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两市第一支被终止上市的股票PT水仙离开A股市场的时候,市场曾感叹:“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然而,八年之后,人们却发现资本市场上每年暂停上市的公司以十位数计,而真正退市的公司寥寥无几。当S*ST聚酯被广晟有色借壳,当SST数码不仅变成了ST盐湖还要合并盐湖钾肥,ST股显得如此诱人。
ST股是危墙还是塔基?
2008年暂停上市第一股S*ST鑫安在2008年初率先发布亏损年报,让不少人笑言它“急于退市”。然而,S*ST鑫安即将暂停上市的最后几天,公司股价突然暴涨。这并不是简单的“博傻”,事实上,很多投资方正是看准了S*ST鑫安暂停上市以后的价值。试想一家公司如果没有了想法,为何要“急于”暂停上市?对于某些公司来说,“急于”暂停上市的背后,正是“急于”恢复上市。果然,一年之后,S*ST鑫安的重组已颇有眉目。
热闹的不止于此,2008年11月起,随着大盘的回暖,一轮超越大盘走势的ST股行情正式展开。12月间,财政补贴,债务豁免,大股东馈赠,各式各样的收益纷至沓来,政府、大股东、重组方等纷纷“英雄救难”,试图用非经常性损益来弥补这些绩差公司主营的不足。
ST股的游戏规则与一般股票是不同的。在上市并不容易和上市资源并不丰富的情况下,对于各地政府来说,保壳救壳仍是不可忽视的一大政治任务。壳资源的社会性因素,决定了上市公司始终具备一定的价值。这也是为什么ST股屡屡演绎神奇的原因,因为总有一种期望在支撑着这些公司的续存。
其实,哪怕恢复上市了也未必万事大吉。以往恢复上市的公司,表现参差不齐。棱光实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家公司在第一次恢复上市之后,业绩依然差强人意,在公司又一次连续三年亏损后,再一次暂停上市。最初,棱光实业原第一大股东上海建材(集团)总公司将棱光实业35.5%的股权转让给恒通集团,成就了中国证券市场上的第一例国有股股权转让,众人瞩目。然而,无论是恒通集团还是其后接手的四川嘉信,都没能彻底改变公司的面貌,公司业绩也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一圈轮回后,最后对棱光实业伸出挽救之手的恰恰是此前将公司拱手让出的上海建材集团,而如此折腾,一晃已是十多年光阴。恢复上市并不是这些公司的终点,而只是另一个起点,最终衡量的标准依然只是公司持续经营的能力。
然而,恢复上市之后的故事未必是资本市场上关注的重点。ST股的诱惑正在于,看上去是一堵危墙,也许却是一层塔基;当它还是“乌鸦”时,仿佛会长成“凤凰”。
(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来源: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