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木吉他民歌餐厅。
江小姐在“木吉他”演唱。
在霓虹闪烁、招牌林立的台北西门町,“木吉他”的牌子不算显眼,通往餐厅的楼梯也十分狭窄,但总有远道而来的“朝圣者”一路询问着找了上去。只因为它是——
民歌餐厅曾风靡一时 拾级而上,穿过照片墙,推开门,歌声和乐声流水般倾泻而出。关上门,西门町的嘈杂和浮华便留在身后。做旧的粗糙墙壁、木质桌椅、泛黄的老照片,正是想象中的民歌餐厅模样。不是周末,餐厅里人不多不少,选一个离舞台不远也不近的位置坐下,透过拱形隔断,只见一位白衣女子坐在高高的琴凳上,自弹自唱,神色清冷。
一旁的小黑板上写着两行字:18∶30—21∶00,艺术家:江玉如。
灯光昏黄,烛影摇曳,在杯盘和刀叉的撞击声中,老的、新的、俗的、雅的歌曲,一首首被唱了出来。时钟转到21时,下一时段的歌手早已背着吉他走进餐厅,白衣女子收拾了歌本和水杯走下台来,平静的脸略显疲惫。
“据说,台北的民歌餐厅只剩这一家了。过去,"木船"和"木吉他"等知名的民歌餐厅一开就是十几家,台下满满坐着的有两种人,一种是纯吃饭听歌的,另一种是唱片公司的星探。”同去的台湾朋友告诉我们。想当年,随着台湾民歌运动的风起云涌,民歌餐厅也风靡一时,火爆异常,在民歌餐厅度过的美好时光,是一代台湾人回忆中不可或缺的温情片断。民歌餐厅又被称为“歌坛巨星的摇篮”,无数怀揣梦想的青年男女从民歌餐厅起步,走上音乐道路,成为台湾歌坛的主力军。当年“木船”出资举办的民歌大赛,曾连续办了14届,选出了张雨生等乐坛奇才,李宗盛、周华健等歌坛大哥大,都在“木船”的舞台上磨练过。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酒吧、KTV等娱乐形式的出现,使民歌餐厅大受冲击,日渐凋零。
2003年9月,几乎是民歌代名词的“木船”最后一家餐厅也关门结业。当年新闻写道:“关门那天,每张桌子都坐满了老客人,舞台同时挤了9位歌手,待了20年的厨房阿姨哭得稀里哗啦。”不过,曲终人散前的刹那辉煌,徒增伤感,无法改变已去的大势。
硕果仅存的“木吉他” 目前硕果仅存的木吉他民歌餐厅,也只是苦苦支撑而已。“"木吉他"现在也亏损得厉害,几个股东都已经退股。要是为了钱,我也不会做下去了。”木吉他餐厅董事长陈有栋慨叹。木吉他餐厅由原木吉他乐团成员胡昭宇于1989年开设,虽然不如“木船”那么有名,但从这里出道的著名歌手也不在少数,游鸿明、张宇、袁惟仁、莫凡、许茹芸、锦绣二重唱、动力火车等都曾在此驻唱。陈有栋是胡昭宇的亲戚,2002年胡昭宇因病去世后他接手了“木吉他”,“也算是为了完成胡昭宇的心愿吧,即使亏损也要坚持下去,让这些年轻人有地方崭露头角,让民众可以听到好的音乐。”陈老板说。
从绚烂到平淡,经过者最知其中味。我们请服务生征询适才的歌者江玉如小姐,能否留步聊几句。听说我们是大陆记者,江小姐略显惊讶,却也欣然应允。江玉如大学主修服装设计,却对音乐感兴趣,从学生时代就在民歌餐厅驻唱,时间已超过20年,本人看起来却还像在校的大学生。“可能是音乐使人年轻吧。”面对我们的惊叹,她淡淡一笑。
民歌餐厅驻唱,如今早已不是江小姐的谋生手段。她自己写歌、发过合集,给成名歌手唱过小样,也做过广告配音,现在主要从事音乐幕后工作,却仍然坚持每周两次到“木吉他”演唱。“主要是喜欢这种用歌声与观众交流的方式。”说起亲历的当年盛景,江小姐自然也是感慨万千:“那时,仅西门町一地就有十几家民歌餐厅,不是假日也天天客满。我那时一天能唱8个小时,骑车在几家餐厅之间赶场,有时甚至乘火车赶场,因为当时民歌餐厅全台都有分店,许多都开在火车站人流密集的地方。这家唱完那家唱,唱过什么歌都不记得了,要问服务生才不会重复。”
因为爱所以爱 我们问江小姐,为什么不去参加歌唱比赛?那是一条成名的捷径啊。“可能我对成名的渴望不是那么迫切吧。我一直想参与的是整个音乐制作过程。再说,我和那些歌唱比赛的评委都认识,再去参加比赛,多尴尬啊。”江小姐笑笑说。
现在听众少了很多,周末都不如过去的下午场人多。但对于台下听众的多寡,个性淡泊的江小姐也不是很在意。“其实我倒不太喜欢人多,人少更有感觉,好像自己唱给自己听。人多了我就紧张,我也不会和歌迷互动。”
有趣的是,江小姐的歌迷也和她一样内向。有的歌迷听她唱了很多年,每次都是静静地坐着听完她的时段,就结账离开。有时,江小姐想去和他们聊聊,结果发现他们还会脸红。有人从学生时代就来听,工作之后就不见了,又换一批人。
“20年驻唱印象最深的事?是有人在这里向女朋友求婚,请我帮忙,让他上台为女朋友唱一首歌。结果那个女生没哭,一大堆女听众全哭了。”
“喜欢唱什么歌?当然是老歌啦,老歌怎么唱也不烦。新歌,流行过了就没人点了,听众很现实的。”江小姐说。
潮起潮落,人来人往。如今民歌餐厅已经由台湾人娱乐的主流变为少数人怀旧的场所,是时代的原因还是音乐本身出了问题?江小姐的搭档黄建昌先生有自己的看法:“音乐本身没有问题,仍然是有价值的,只是载体发生了变化。在有个电脑就能自己录歌的今天,连唱片公司都快不存在了。民众的参与度越来越高,所以卡拉OK越来越火爆,安安静静纯听歌的民歌餐厅没落也是正常的。但音乐创作永远不会没市场,不是好作品太多,而是太少。自弹自唱自己创作是民歌的精神,当年很多好的音乐作品都是在民歌餐厅问世的,那种感觉在别的地方无法找到。”
走出“木吉他”,西门町灯火阑珊。捷运出口处,两个年轻人在地上放了一些音响设备,唱着自己创作的歌。是的,也许好景不会再来,但梦想和追梦人永远存在,无论世事如何变迁。(王尧文/图)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