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通”后,厦门求破局
作为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厦门一直被赋予对台交流的特殊使命,是两岸交流的重要桥梁与平台。但“大三通”实现后,由政策产生的区域优势似有失落之虞。
不过,厦门的潜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在两岸“心通”之路中,这座与台湾同文、同种、同语的美丽海滨城市,其实有着更多的机会,更大的使命:如果台胞们还不够了解大陆,那么,先让他们恋上鹭岛。
时代周报记者 黄昌成 特约记者 蒙少祥
发自福建厦门
在乍暖还寒的2009年春节,海峡西岸的中心城市厦门到了一个十字路口:要么抓住新的机遇壮大自己,要么眼睁睁看着人潮、钱潮分流。
“小三通”冷了?
2009年1月23日星期五,农历新年到来之前的最后一个周末,一股强冷空气南下,使得厦门的气温陡然低了下来。海风猎猎地吹着位于厦门岛西海域港区南侧的厦金客运码头,赶着返乡的台湾人提着大包行李行色匆匆,在众多旅行社导票小姐的帮助下买好船票,登上前往金门的渡轮。
就在一天前,在全国春运启动11天后,俗称“小三通”的厦金航线(厦门-金门)春运也正式启动,当日出入境旅客达3803人次。在过去的10天里,厦金客运航线共完成客运量25248人次。按照计划,2009年厦金航线春运自1月22日开始至2月2日结束,除除夕当天往返16个航班外,其他时间每天往返28个航班。
但与往年相比,这样的人流量并未让各个旅行社办理航线票务的工作人员满意。“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的业务量减少了20%,”李芬(化名)一边忙着用电话与客人协调坐船时间,一边抽空回答记者的提问,“在往年会更忙,今年由于是实行‘大三通’之后的第一个春节,很多熟客都坐直航飞机回家过年了。”
厦金航线自2001年开航以来,因其航程短、速度快、航班多、价格低,被往返大陆的台湾人公认“好所行”,航线客流量已超过335万人次。但8年之后,由于“大三通”后两岸日常包机更加方便快捷,这条台胞往返两岸的“黄金通道”和“首选航线”面临客流量流失的境地。
“大三通”之后,航路的“截弯取直”将使航程和飞行时间大大缩短,以上海为例,东航两岸平日包机将比原有周末包机节省70至80分钟,而比走厦金航线节省将近4倍时间。
敏感的生意人已经从中感受到危机。“以前每个月可以赚2万元,大三通之后就只能赚1.3万元左右。”在厦金航线为旅客办理票务的“芳田票务”的老板翁芳田在热闹中感觉到了几分寒意。自从2008年12月15日两岸实现“大三通”后,他公司的业务量急剧缩水近3成。
但这种情况似乎并未引起厦门有关方面的重视。在1月2日厦金海上直航通航8周年当天,运营方向当地媒体表示,“从统计数据来看,目前厦金航线旅客略有流失,对整体客流量并未带来太大影响”。而据此前台湾1111人力银行统计,自2008年6月19日以来,金厦航线每天往返旅客突破4000人次。拿官方统计的1月11至22日日均完成客运量2524.8人次的数字与之相比,刚好是减少了近三分之一的客流量。
“现在走厦金航线唯一的优势是便宜,从上海到台北只需要2000多元,比直飞省1000元左右,”刘佳孟说,“如果平日包机直航的价格能够再降五六百元,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坐包机,那这条厦金航线就可能要完了。”
“替代”还是“增长 ”?
发轫于厦金航线的危机似乎有向机场、货运等行业波及的趋势。在“小三通”时期,厦门机场的地理位置可谓得天独厚,但早在“大三通”前夕就有业内人士指出其两岸牌效应会减弱。“厦门机场特色的就是‘唯一’,直航之后,其市场份额难保不会被抢走。”上海机场业人士表示。
而在两岸签署的空运协议中,大陆的两岸货运包机航点公布为上海和广州,而一向充当海峡两岸沟通窗口和平台的厦门却榜上无名。有学者评论说,这说明海峡两岸双方是考虑到了台商投资集中在珠三角与长三角这个事实,优先考虑了实际的需求。
一个忧虑始终困扰着当地的民众:待到“大三通”真正启动,两岸交往将在全国遍地开花,厦门反而失去地缘优势。
“现在能预见到的,就是厦门在两岸经贸交流中的地位会发生‘替代效应’与‘增长效应’。”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所副所长唐永红博士说,但与民间的悲观情绪不同,他对厦门的前景抱乐观态度,“两岸海运、空运的航点增多,短期内看似会对厦门造成冲击,但全面‘三通’所解除的禁锢同样会让厦门受益。”
“增长”与“替代”两种相持不下的论调,在厦门的房地产界争论得更为激烈。包括厦门国贸地产市场与产品开发部经理苏毅荣在内的诸多房地产界人士认为“两岸三通对厦门的房地产市场无疑会是一个利好因素”,理由是“两岸三通”会吸引更多的台商到厦门投资或是置业安家。
但大多数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的厦门台商认为,目前厦门的房价已处于虚高状态,用作投资利润空间不大。“如果一定要说两岸三通对厦门房地产有影响的话,那就是会有更多的台胞抛售在厦门的不动产,”在厦门生活了十多年,现是一家生物公司老板的台商叶子豪认为,“三通之后,早上在台北吃早餐、中午在厦门开会、晚上再回台北吃晚餐已不再是梦想,没必要一定要在厦门买房子了。”
面对种种不利局面与论调,厦门市政府副市长潘世建亲自为厦门打气:“很多人认为一旦‘大三通’之后,厦金‘小三通’会弱化掉,其实,只要经过我们努力,不仅不会弱化,而且还能得到加强,因为‘大三通’离不开‘小三通’,‘大三通’是建立在‘小三通’这一基础之上的。”
目前,也有不少业内人士建言厦门应在原有的对台优势上寻找新的突破点,例如在厦门港开辟直航台湾的客轮、邮轮航线,发展邮轮经济;而在空运直航方面,厦门也正集中力量进行基层机场建设,以便停靠大型航空班机,用依靠价格优势和航线覆盖率高参与竞争。
但目前厦门面临的却是增长优势未明,替代迹象渐现的尴尬局面。一位在厦门当地的资深记者说,“目前能确定的,似乎只有海峡对岸的金门不会摒弃厦门。”
金厦双赢之路
自从2008年12月15日两岸实现“大三通”后,与厦门隔海相望的金门也遭遇到“大三通”带来的危机。“金门人好不容易在‘小三通’后稍微有点尊严,可以自由‘东进西出’。但‘大三通’后,金门的优势逐渐丧失,可能又变回边陲小乡村。”香港城市大学讲座教授杨永斌说。
在2008年12月25日举行的“金门高峰论坛”上,来自香港城市大学、金门技术学院、东海大学及大陆厦门大学的学者大都认为,金门应与厦门共组“金厦生活圈”,做两岸交流的试验基地,以此推动厦金双赢。
“‘小三通’结合厦门空港的中转作用,依然有市场竞争力,‘台湾本岛-金门-厦门-大陆其他城市’的新路线,将使厦门有望成为‘第二个港澳’。”由于1月21日当天厦门没有直飞台湾的航班,春保钨钢总裁廖万隆仍然选择了通过厦金航线回台湾过春节,他认为,正因为厦门占有对台交流的地域、人缘、语言等优势,“大三通”不会降低厦门的对台地位。
去年12月8日至10日,两岸“大三通”在即,厦门市常务副市长丁国炎率领的厦门市银行业协会交流团在金门进行为期3天的金融业考察,为了争取厦金二城成为直接单纯买卖新台币和人民币的试点而努力。
“海西与台湾具有五缘优势,具备空间便利,还是大陆唯一试行两岸货币兑换的区域,在‘三通’后金融机遇上,应当有更大收益。”厦门市农业银行办公室主任秦辉分析道。
“赶得早不如赶得巧,”两地的民间资本也在乘“大三通”的东风而跃跃欲试。上世纪90年代初就来到厦门做生意的翁芳田,现在除了经营着自己的“芳田票务”之外,还在密锣紧鼓地筹建金门县海峡两岸文化经贸交流协会厦门分会,“‘大三通’之后,必然会有大批金门人来厦门做生意,我们将会为来厦门投资的台商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
“在两岸‘大三通’后,每年从厦门经水路到金门、再转飞机抵达台湾各地的人次突破100万只是时间问题。”与大多数在厦台商一样,厦门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曾钦照对厦门前景抱乐观态度。
而在台湾方面,铭传大学“金厦教育一条龙”的计划也将厦门列入了合作范围。根据铭传大学校长李铨进介绍,该校“将与厦门理工学院建立策略联盟,与两岸企业人才培训的基地”,按计划,在未来开放大陆学生来台后,金门校区将以福建地区的学生为主要招生对象。
台湾著名诗人郑愁予也为打造“金门大学岛”请命,他建议将金门技术学院升格成大学,同时希望台湾的一流大学到金门设立分部,招收两岸学生,让金门成为两岸教育的接轨点。
“厦门与北京拼政治没法比,与上海拼经济也是无法拼,厦门剩下的就只有对台交流的地缘优势了。因此,厦门一定要掌握对台交流的先机。”曾钦照建议说,但作为在厦门生活多年的台湾人,他又为两岸“心通”不够而感到遗憾,“到目前为止,厦门对台交流的优势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