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保障对象的多元性、保障方位的不确定性、保障方式的随机性、实施节奏的快捷性,给后勤保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度。如何挖掘社会潜力,运用社会资源,提升多样化军事任务的保障能力迫在眉睫。
强化三种意识,注重社会影响。
非战争军事行动突发性强、保障需求急,利用社会资源搞好军事任务后勤保障,关系部队根本利益和部队官兵、社会公民、企业法人切身利益,涉及政治性、全局性、社会性问题较多,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利用社会资源搞好多样化军事行动后勤保障,尤其需要强化政治意识、法规意识、纪律意识,自觉把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宗教、外交等各种因素综合起来通盘考虑,解决利用社会资源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使各项举措都服从国家和军队建设大局,符合国家有关法规政策及部队纪律规定,确保利用社会资源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
注重未雨绸缪,搞好顶层设计。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面临的环境复杂,物资消耗巨大,保障力量多元,对保障物资需求各异,后勤补给数量品种增加,涉及部队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因此,尤其应搞好顶层设计,避免重复建设、分散建设,最大限度节约资源,实现军队和地方保障资源的统一筹划、合理配置和集约使用。坚持走军民融合发展的路子,按照“军队需求、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法制保障”的运作模式,把军事后勤社会化纳入中央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实现布局、人才、财政、税收、保险、就业等全方位多层次融合,推进“骨干在军、主体在民”的社会化保障,加速部队生活保障、物资储备、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文教事业、装备维修的社会化进程。同时,把军民兼用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纳入经济科技发展体系,把军队非军事职能任务剥离出来,转由地方承担,借助市场机制,利用社会资源,不断深化社会化改革。
搞好协调配合,形成联保机制。多样化任务往往是军民并肩战斗,涉及多个部门和行业,需要部队和地方政府、各方社会力量协调配合,组织协调难度增大,必须建立由军地相关部门、机构共同参与的全方位、多层次协调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运转高效、快速保障的工作机制。一要依托国家应急系统、军队战备系统和国防动员系统,建立由驻军后勤部门以及公安、武警、消防、防汛救灾、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卫生防疫、气象服务、环境检测、电力供应等政府职能部门组成的后勤保障应急指挥机构,确保军地后勤保障指挥高效畅通。二要广泛动员征用社会人力、物力、财力、科技等社会资源,保证各种复杂环境和危急条件下军地协同配合,落实应急预案。三要建立利用社会资源搞好军事后勤保障的联训联演机制,重点解决组织指挥、力量编成、行动协同等问题,积极探索多样化军事任务联合保障方法路子。
创新保障手段,构建立体投送网络。非战争军事行动性质不同、发生时机不同、实施地域不同,对保障手段、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一要按照全面建设现代后勤要求,逐步加大货币化分配、标准化供应、市场化运作、法制化推进的改革力度,采取军地结合的抽组保障模式,实现军地保障要素实时重组、综合集成和资源整合,通过社会统筹、统购、统供、招标等方式,实现能源、资源等经济社会保障要素从市场到“战场”直达保障。二要以社会信誉好、技术装备水平高的地方物流企业为依托,赋予其军事后勤保障的功能,建设军民一体化物流实体,构建军民一体化物流体系,提高社会保障物资投送能力。三要充分发挥海陆空运投送力量的优势,打造军地一体、覆盖全国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采取立体输送,水陆空并进等多种投送力量联合,提高快速发展和投送能力。四要在高速公路建设中满足国防需求,集食宿、加油、维修、通信一体化多功能后勤保障中心,提高战时机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