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昨日在小组讨论时,拿着本报发表对春晚广东人形象的看法。记者乔军伟摄
一两个节目代表不了广东人 两会今日关注 本报昨日《广东人上了春晚就变傻?》的报道如一枚“重型新闻炮弹”在省政协会议当中“炸开”,从省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的各界别委员代表座谈会,到政协委员们的分组讨论,再到大洋网的论坛上,大家议论纷纷。有委员认为,节目如此处理,有一定的偏见;也有的委员认为,春晚的一两个节目代替不了广东人的形象,一贯包容开放的广东人,不必过于在乎他人的一些误读。
委员观点 直言:央视做法是一种偏见 无奈:“广东人会做不会说” 湛江籍的省政协委员郑永辉说,其实广东人的优点也很多,比如务实、精明、能干、踏实。但吃亏就在嘴巴上,不会宣传、不会公关。
郑永辉笑言:“如果仅靠演讲来竞选干部,广东人就老是吃亏。”他的这个观点,政协委员、广州大学党委书记易佐永也赞成。
愤慨:“负面形象多影响恶劣” 省政协提案委主任陈俊年说,经过30年的发展,广东和广东人发生了质的变化。另外,任何地方的人都有一定的缺陷,不可否认广东人也有很多缺陷,但每每出现在春晚的广东人形象都偏于负面的这种做法,不是歧视,也是一种偏见。
陈俊年说,广东人很务实,这样的务实精神造就了广东领先全国的优秀成就,但是直到今年的春晚出现的广东人的形象还是一种“庸俗”、“低级”、“小市民”、“小商人”的形象。在这样一台晚会里,屡屡出现负面的广东人的形象,即使是非故意的,其影响也是十分恶劣的。
不屑:“广东人形象非常好” “广东人形象非常好。”省政协委员、广州远洋运输公司总经理徐惠兴开口就表示,不能因为春晚的一两个节目就代替了广东人的形象。
徐惠兴表示,30多年来,他感觉广东人的承受能力非常强,“不会瞎掺和,也不会背后捅你一刀,做事实在,不折腾”。这些“实在”的性格,对于生意人来说,非常难得。相反,一些北方人可能见面很热情,但是办起事来却不怎么地道,亏本了就叫你来投资,赚钱了就赶紧赶人,有些“假”。
委员观点 反思:岭南文化未过长江 省政协委员、珠江电影制片公司一级编剧邓原认为,广东有很多精英文化,特别是近百年的中国近代史舞台上,很多名人都是广东人,如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为什么近年来广东人给国人的形象会跟实际情况不相符呢?这跟广东人比较务实、低调有关,因此在文化形象宣传方面还是做得很不够。
其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出过不少影响全国的好作品,比如电视剧《英雄无悔》、《情满珠江》、《公关小姐》,都是反映很正面的形象。但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这方面的作品很少。现在的影视作品比较熟悉的像《外来媳妇本地郎》和《七十二家房客》,个中人物的形象都比较俗,但市民却喜欢,可是在外省人看来,广东缺乏精英作品,这样的情况一旦持续下去,就容易让人误读。
省政协委员、省社科联党组书记田丰分析说,广东人的普通话水平比起其他省份的人来说,确实是差了一些,可春晚也没必要将这一点作为节目的卖点,当成“包袱”来抖。
广东人在春晚中形象几十年没进步,田丰认为,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岭南文化的传播没能“越过长江去”。田丰表示,近代以来,岭南文化和岭南人物对中国的社会进程影响巨大,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创自广东的电视剧、歌曲也曾“火”遍全国。可随着一些学者、文化人才的“北漂”,岭南文化的传播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网友热议 太敏感反而让人觉得没自信 除了政协委员的关注,本报的报道更引起了广大网民的热议。
观点一:“没什么大不了的”
有网友认为,广东人还是有很多优点的,现在文化多元化,大家都会包容,以平常心看待,没什么大不了的。
观点二:小品不只针对广东人
也有网友认为,如果这样就认为影响广东人形象,那么春晚小品中北方人、农村人的形象更受影响,他们被讽刺得更多。太敏感反而让人觉得没自信!
观点三:广东人不爱看春晚所致
网友“潜龙在洋”认为,广东人不喜欢看春晚,拿广东人开涮得罪的人也就不多了。如果广东人多看春晚,肯定不是这样子的。
网络调查 五成认为贬低了广东人 广东人的形象到底啥样?昨日早上开始,大洋网推出了以上两个调查,立即在网上引起强烈反响。
截至晚上8时,已有1769名网友填写了问卷,其中近八成为广东人。
在“你认为央视春晚贬低了广东人形象吗?”的调查中,投票者中超过五成认为:“是。”
文/记者林洪浩、黄蓉芳、何有贵、罗桦琳 杜娟、蒋悦飞、石善伟、陆建銮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