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元庆终于回到CEO岗位上,想必这下要在市场上出口恶气了。因为,对他来说,在这个岗位,要比集团董事长一职从容、游刃有余得多。
这一点,可以从他在本财年第二季度财务报告会上的表态看得出。他表示,由于联想亚太区的日本、印度等市场执行力不好,导致该区其他地方的增长被抵消。
这一表态,与柳传志对他优势的一贯评价吻合起来。在柳传志心里,联想集团中,在战略制订、执行力上,无人能出杨元庆之右。杨元庆回来,他放心。
联想的战略正急需调整。按柳传志的话,就是要有“很深的调整”,而“企业的战略结构、业务结构”只需要“一定的调整”。
所谓深度调整,即维持联想(中国)及新兴市场的绝对优势地位。前天柳传志表示,加强该区力量,“是战略上非常重要的做法”,调整要朝这方面努力。
这都是老话题了,杨元庆在多个场合早已反复强调过。而联想最大的问题出在执行层面。杨元庆的话显然揭示了联想团队执行力与士气疲软。去年第二季财报发布前后,多名主力干将出走,似乎为此承担了责任。柳传志前天甚至表示,中国市场竞争乏力也非常明显。
杨元庆的回归,有助于弥补不足。事实上,就在他回来前,亚太区已实施重组,其中大中华区兼俄罗斯区总裁陈绍鹏被提为亚太区及俄罗斯大区总裁,用意显然在于:借助后者同样超强的执行力,在大中华区市场优势基础上,激活整个亚太市场,让它走向一盘棋。而对本土营销熟谙的夏立,则接替陈绍鹏坐镇大中华区。
从目前来看,这一调整是最好的选择。因为,无论如何被动,联想大中华区都是最为核心的主战场。柳传志前天也说,联想在中国及其他新兴市场实力非常强大,面对经济危机,该区恢复能力也比较强。
但去年第三季财报显示,联想在欧美市场仍没有多大起色。不过,杨元庆在海外战略上的手段仍然非常明显,他制订的结构性调整、供应链整合、文化融合等策略,直到前天,仍为柳传志称道。他说,这些事做得“比较细”,他比较放心。
平心而论,过去两年,借助奥运会营销以及既有的双营销模式,联想一直引领着全球PC行业的营销潮流。局面不利,既有执行层面原因,也有外界危机影响,属非战之罪。
不过,市场不会怜悯任何企业。对手们可不是省油的灯。即便在中国,惠普、宏碁、华硕的产品创新同样走在前面。惠普渠道策略基本模仿联想,而戴尔在进入分销后,已大大提升了品牌影响力。
因此,杨元庆回归熟稔的CEO岗位,需要的不仅是执行力,同样也有超越以往模式的迫切。在PC业日益融合的时期,谁能更快学习对手,并先于对手培育出新的模式,谁就能在中国乃至全球市场获得先机。
苹果、IBM、康柏、戴尔、惠普、宏碁均曾如此,联想何尝不是?杨元庆本人的理念又何尝不是?
“杨柳新传”春色几许? 大概没有人会怀疑,联想集团即将开始书写的“杨柳新传”一书,有着光明的畅销前景。
笔者也对柳传志回归、杨元庆重返CEO岗位报以热烈的掌声。至少就目前联想集团所处的危局而言,恐怕没有任何一种理性方案,能够替代这一传统组合的回归,来书写联想集团的新历史。
因为,经过并购、前期整合、非核心业务剥离之后,这家PC企业迎来了最为难堪的一季业绩,此前已引发人心动荡。而日益加深的全球金融危机,也正在不断侵袭它的“单衣”。
作为创始人,柳传志瞬间就捕获了联想人以及联想投资人的心。且看他的表态:联想就是我的命,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我的时候我出来,应该也是我义不容辞的事情。
试问,这世上还有什么东西比“命”更为重要的呢?柳传志以如此通俗的语言表述,显见他爱联想之痛切。
他几乎没有批评杨元庆一句,而是不断地夸他,还说不会降他的薪水。2月5日以来,他几乎一直在强调,杨元庆担任CEO是集团当年的“大计”,并表示,他跟杨之间配合默契,理解传神,杨回来负责执行,他放心。
公众也开始将对杨的苛责转移到那个已成联想集团顾问的前CEO阿梅里奥身上。这大概也是柳传志爱杨元庆之心切吧,这对搭档的感情之深堪比父子。
但是,前日接受媒体采访时,柳氏同时透露出没有说出的话。其中更多在于公司治理结构问题。他说,联想有国际化董事会,大家要在一起讨论形成共识,怎样让人充分理解自己,“是一门很大的学问”。而面对董事会及国际团队的沟通,似乎是杨元庆此前的弱点。
其后他又补充说,战略这东西别人做不放心,杨做他放心。但是杨做了之后,“有可能国际董事就不知道”,而柳氏则更能理解,这样,就需要以他的信誉“跟大家说,说服人家”,这就是柳“现在要做的工作”。
这与多年前习惯谈论战略与管理的柳氏已有明显不同。大概这是多年主掌联想控股,与海内外投资人不断沟通、磨砺的成果。
不过,杨的优势自然也是十分明显。这个身高1.81米、宽肩、面色白净、棱角分明、相对沉默的CEO,素来给人以作风严谨,战斗力、执行力超强的强烈印象。在笔者几次采访过程中,他都曾展现出自己语言简洁明快、随时起身准备战斗的形象。
难怪有人揶揄他说,此前4年,杨担任的是董事长职务,想干的是CEO的活。尽管他已经过4年国际化磨炼,相对柳更有国际经验——柳本人没有国际化企业董事长任职经历。但至少目前阶段,杨还只能生活在柳氏的“荫”影里。他的个人影响力暂时难敌创始人几近不朽的传奇。
联想或许已经完成了“去IBM化”,未来,也许“去柳化”更有挑战的价值。对柳来说,如何超越自我,以一种再创业的心态引领联想走出困局,可能是他最大的难题。
当然,“去柳化”并非是去除柳氏的理念存在,而是超越其个人魅力、传奇色彩的束缚,走向更大的格局与空间。
我们期待着,“杨柳新传”的最大看点,是在融合联想老故事的基础上,有耳目一新的情节诞生:它不是颠覆老联想的价值,而是结构、流程、理念的重塑。对于身处柳氏“荫”影下的杨元庆而言,需要展示一种充分借鉴之后的“反动”、解构创新的大动力、大勇气。
笔者相信,如此,“杨柳新传”将描绘出一个新联想的更多春色。(王如晨)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