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解“假杀手敲诈17局长”
“你得罪了人,你的仇人请我们从厦门赶来砍你的手脚。……不过,我们觉得你不是坏人,就饶了你,但来往的所有费用得由你承担,赶快把5万元打到我们的账号上……”以此为内容恐吓敲诈部分局长,直到第18个局长报案,两个案犯才被绳之以法。
此前已有17名局长拿出几千到数万元不等的钱消灾。
屁股不干净别指望躲开苍蝇 两个“杀手”仅仅是电话“通知”,竟然就让18位局长中的17人“中招”。从如此之高的“中弹率”来看,不仅值得更多官员警惕,而且是否也能对我们的纪检机关有所“启示”呢!
多年前,知情者揭发式的骗术曾经“得势”,那是因为腐败官员行为张扬,后来随着腐败行为的日益隐蔽,此招很快失灵却又有新变种,即小姐式威逼,打着某个欢场小姐的名义,广发“英雄帖”,正是不少官员确有性丑闻的事实,即使他们广种薄收,也能够常有得手。新鲜劲过去后,此招渐渐也失效了,不过腐败官员的屁股上只要还有屎,就会招引苍蝇。“小姐”散场了,“杀手”接踵就到。
我们完全可以推测,一个接到“杀手”电话的官员,如果没有涉贪、涉黑、甚至涉刑在先,仅仅是出于自身安全的需要也该是理直气壮地主动报警,而非主动迅速地“汇款到账”。
更令人可怕的是,这些款额少则几千,多则数万,且基本是自掏腰包,如此落落大方地花钱消灾,能是平民百姓式的胆小怕事吗?
现在两个“杀手”的美梦已经被第18位局长打碎,等待他们的必将是法律的严惩,但我们却有充足的理由要求公布前17位局长的情况,否则,岂不是太“浪费”反腐“资源”了?一句话,此案如果仅仅归咎于被骗局长们的“太软弱”,而不能让纪律检查机关有所反省,那才是真正“辜负”了两个“杀手”的用心了。
(江苏 周稀银)
“拿钱消灾”是因为钱来得太容易 其实,这两位农民出身的“杀手”,使用的敲诈手段非常老套,技术含量很低——打电话恐吓,往账户上汇钱——就这么简单。但是,两位“杀手”屡试不爽,被敲诈者乖乖就范。
遇到敲诈老百姓都知道要报警,官员们不这么做,有他们的心理。因为首先就像一些网友指出的,“如果我是局长我也给,反正钱也不是我自己出,安全第一”。这话说得有些偏颇,但是有一定道理。其实我觉得这件事情可怕的地方就在这里:局长“拿钱消灾”眼皮都不眨。
看新闻,有“讨价还价”的,但更多的是大气不喘直接掏钱的,最多的一位是一次性地给了4万——4万是什么概念,可以参考各地目前正在实行的“阳光工资”概念。想起一个笑话:一个女贪官在路上被两劫匪劫持到车上,起初女官员很害怕,待到劫匪说是要劫财劫色时,女官员松了口气,说弄得这么紧张,我还以为被双规了呢!
笑话只是笑话而已,但是不怕劫却怕“双规”,大致可以透露这样一个道理:劫掉的是钱,很容易就能再赚回来,“双规”掉的可是权,这个东西一没就全没了!
不是犯罪分子太高明,实在是某些官员心太虚。这个事情的答案,需要研究一下“官场生态学”。
(黑龙江 温聚宝)
喜欢息事宁人这样的官员太多不是好事 能在官场厮混多年,升至局长,这17位不可谓不“聪明”,但是一一栽倒在两个小骗子手中,又不可谓不“糊涂”。这样的聪明人“难得糊涂”的戏剧,近年来上演的不少。以仇家之名、以情人之名向官员敲诈,骗术并不高明,手段也不复杂,但是骗子屡屡得手。我们可以怀疑,这些当官的一定做了亏心事,所以花钱消灾;也可以怀疑,这些当官的可能花的是公款,所以不在乎。但这些怀疑毕竟没有证据,主观认定那17个局长都是贪官,也显得武断。我们需要明确警惕的是,这些官员“难得糊涂”、息事宁人的处世方式。
清代郑板桥写的“难得糊涂”字幅下,有他题的一行款跋:“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尽管局外人看来,这17位局长够糊涂的,可是身在官场,或许这是“由聪明而转入糊涂”的“更难”境界。新闻中提到,其中一位局长为了“消灾”,和案犯几经讨价还价,向指定账号汇入2000元。从这“讨价还价”来看,这位局长未必就相信对方是什么杀手,最后的2000元也更像是打发泼皮无赖。我相信,如果他不是什么局长,一定就不会这么息事宁人,但是身在官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退一步,当下心安”。
18个官员面对敲诈,只有一个官员“清醒”,不知道这个比例是不是放之官场而皆准?当官员面对敲诈,不管自身清白与否,竟都不敢用法律武器来自卫,只求息事宁人,不光是可悲,还是警钟。
(北京 敬一山) (来源:扬子晚报)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