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西藏2月12日消息(记者张毛清)壁路褴褛,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西藏山南地区因坐拥多个“第一”而被公认为“西藏民族文化的摇篮”:第一位国王棗聂赤赞普;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第一座佛堂棗昌珠寺;第一块农田索当;第一座寺庙桑耶寺;第一部经书邦贡恰加;第一部藏戏棗巴嘎布……
老支书索朗顿珠家养的鸡和牛
记者在采访(中广网记者周平摄)
历史的,已经无法改变;现实的,仍在日新月异。11号的早上,沐浴着高原的紫外线,我走进了“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村,听老支书索朗顿珠讲他从农奴到书记的过去事。
长达四个多小时的促膝谈心,“手”是老支书唯一的道具;顺着这双“工龄66年”的手指引的方向,我看到了西藏过去的黑暗、现在的繁荣和将来的美景。
那是一双见证过罪恶的手。说到民主改革前的境遇,他双手紧紧地交叉在一起,像是在使劲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说到痛处时,十指环环相扣,使劲地来回搓动,手上的老茧不时发出咯吱咯吱声,象是历史的警钟,至今仍回荡在我的耳旁。
老支书索朗顿珠有17年的农奴生涯。克松村是随达赖出逃境外的大农奴主索康-旺清格勒所属庄园之一,原来这里的村民都是庄园的农奴。在克松庄园,小孩八岁起就没有自由,所有一切归农奴主,要给农奴主无条件做事。没有什么农机具,都是干体力活,一天要干四种以上的繁重体力活,一天要挨很多打,没有把农活做细致要挨打,没有脱帽向农奴主敬礼要挨打。老支书就被地主扎西打过无数次,他还亲眼看过农奴被打死。他的衣服一年只换一次,衣服是补了又补,衣服里面到处是虱子。
(责任编辑:李恺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