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大学生廉价公寓 租赁试点遭冷遇
见习记者 宋 超 重庆报道
2009年伊始,成都市政府大学毕业生租赁公寓试点启动。
之前成都高新区发布消息称,2008年成都市面向社会采购的一批中小户型存量商品房,率先在高新区试点推出100套大学毕业生租赁公寓。
“(这样)面向社会收购部分商品房,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既可拉动成都房地产市场内需,又可协调好保障性住房建设与房地产市场稳定的矛盾。”成都市高新区规划建设局房产处处长董晓松说。
2007年,成都市下发《成都市城市公共住房制度实施方案》和《成都市人民政府进一步加强公共住房制度体系建设的意见》,开始探索地方的公共住房体系。
这一试点政策的背后,正是成都市着力推进的公共住房体系的末端构建,因此也被当地专家认为是地方政府的公共财政转型惠民措施的信号。
目前看来,尽管试点过程中存在着各种的问题和难点,但是新形势下,针对人群须拓宽纳入,而试点区域也必须继续扩大,该政策起草和制定者成都市住房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蒋治云表示。
试点“尴尬遇冷”
据成都市高新区规划建设局房产处某负责人介绍,此次租赁公寓房源由成都市住房储备中心通过收购市场上符合条件的住房100套,面积为40--90平方米中小户型,“至少可以满足266人的租房需求。”
根据成都市的租赁试点方案,享租者必须是2005年7月1日后毕业的,原籍不在成都五城区的单身本科及以上,拥有成都市户口,年收入在22000元以下并且没有住房的大学生。
“作为首批试点的高新区,为了控制风险,设置很多必要的申请限制条件。”蒋治云说。
本报记者获悉,申请方式由单位组织申请者统一提交,而申请单位仅限定于成都市高新区重点支持的重点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或者成都市重点培育的大企业、大集团。租赁公寓价格按照同类住房市场租金的70%执行。
“到现在,原本预留的266个名额,符合条件的申请人数才三十几个,没有之前预计的那样火爆。”成都市高新区规划建设局房产处咨询处的姓刘的工作人员介绍。
或许正是过多的限制条件,使得大学生租赁公寓操作工作陷入了“尴尬遇冷”的局面。
一方面,成都受经济危机影响,符合条件的企业降薪和裁员的较多,几乎没有新进员工的计划;另一方面,即使符合条件申请者其所在单位大都待遇较好,22000元的年薪很容易突破,按照方案中的退租机制,到时还得到市场上租房,怕麻烦,上述人员分析。
“(试点工作)时间表不会变,但是政策细则方面肯定会修改。”董晓松说。
地方政府“模糊推行”
自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各地方政府都在采取措施来加大保障性住房和公共住房建设力度。
作为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成都,建设自身的公共住房制度,成了效果显现的破解点。
2007年,成都市下发《成都市城市公共住房制度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和《成都市人民政府进一步加强公共住房制度体系建设的意见》,开始探索地方的公共住房体系。
此次试点大学生廉租房,正是处于体系中最低端的廉租住房制度的完善推进工作。
针对《实施方案》,成都市房管局副局长蔡冀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成都市公共住房制度体系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层实现了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全覆盖。
具体为:廉租住房制度以及多种公共住房供应形式是成都市公共住房体系最低端,解决家庭年收入在2.2万元以下且人均住房面积在16平方米以下家庭住房困难问题;经济适用住房制度是成都市公共住房体系的中端,主要解决年收入在4万元以下,人均住房面积在16平方米以下的中等偏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限价商品房制度是成都市公共住房体系的高端,用以解决不符合经济适用住房购买条件的其他住房困难户的住房问题。
“受经济危机影响,成都与全国其他省市一样,房地产市场进入了周期性的下调,表现出来就是房地产商的投资减少,加上成都作为综改区的政策先试的优势,成都作为地方政府在其探索的空间很大。”蒋治云表示。
另一方面,成都2008年的财政收入也给此探索提供了可靠的财力。
据成都市统计局公开数据显示,去年成都市实现一般预算收入354.6亿元,增长19.1%,尽管增速回落18.2个百分点,但其税收收入也高达236.1亿元。
“不过很明显,至于如何有效快速的构建成都市的公共住房制度,从定义上我感觉很模糊。”蒋治云说,“空间大,财力可以支撑,将来还是要从实践中学习。”
《实施方案》中定义,所谓公共住房制度,是指政府在住房领域履行社会公共职能,解决城市中等偏低及以下收入家庭居住问题的相关法规、政策及措施的总和。
据蒋治云透露,除了大学生廉租房试点扩大之外,农民工、农村中小学教师、复转军人和新入职公务员都会考虑采取类似的措施来涵盖,“几千万的资金需求,大头靠财政,小部分从公共住房专项资金安排”。
“如此看来,这算不算是地方政府公共财政转型的惠民之举?”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姚昌勤说,“大学生廉租房操作不顺,政府也只能寄希望于市场的‘无形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