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2月13日电 中国内地爆发旱灾,香港《文汇报》13日刊登资深评论员刘斯路文章指出,内地旱灾给出一个警示:不能靠天吃饭!不管怎样,重视水利建设,不能靠天吃饭是任何模式都不能回避的。
文章摘录如下:
金融海啸中内地又爆发30年一遇的大旱灾,华北地区连旱三个月之久,全国超过一半以上的冬小麦种植面积受重灾。目前,对于中国农村的经营模式有很多争论。国家也定出了通过“土地流转”走向规模农业的方向。不管怎样,重视水利建设,不能靠天吃饭是任何模式都不能回避的。
温家宝总理不但启动了中国历史上首次Ⅰ级抗旱应急回应,还又风尘仆仆到灾区视察。幸亏老天还是有眼,部分灾区下雨缓解了灾情。但是,应藉这次抗旱重新检讨中国的农业水利设施。
客观看,这次旱灾虽是30年一遇,但是也有农业专家指出,如果水利设施过硬,大旱天反而是大丰年。因为天旱,日照长,紫外线充足,而庄稼又有水利工程不愁灌溉,所以收成反而增加。值得一提的是,原来一些集体所有的水利设施破坏了,抽水机没有了,在救灾的画面上看到,竟然要靠解放军用脸盆一盆一盆去浇水。这如同“杯水车薪”,并不能解大片庄稼之渴。
事实上,目前靠解放军和地方政府支持而救活的麦田,已经是无利可图。本来一亩麦田需要35斤种子,一斤2元共70多元,化肥农药以及其它成本加起来将近二三百元,最后能打六七百斤粮食能卖600多元。就是说,不计工钱,一亩地只收入200多元。这次抗旱,不计解放军和地方政府付出,农民还需投入近百元的柴油费和水费,即一年到头辛勤劳动一亩地所赚不过百多元。如果因抗旱每亩成本增两百元,即无钱可赚。现在,一般农民家庭承包土地七八亩,一年收入还顶不上城市一般工薪阶层一月收入。
针对这次旱情,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指出,目前全国一半以上的耕地没有水利设施,主要是靠天吃饭。水利设施建设欠账、灌溉系统荒废、水渠老化、机井失修,各种问题在旱灾面前暴露无遗。因此,有学者指出,在充分发挥家庭承包制所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的同时,也要研究如何克服“分田单干”造成力量分散,不利修建和维护集体水利设施的问题。
1978年全国实行家庭承包制前,农田由人民公社统一管理,灌溉系统也由村集体统一负责,专人从大河支流用机械设备抽取水,经过灌溉系统小渠流向各村田里。在村集体道路下,农民合作集体力量大,这一切做起来都是简单自如,也是毛泽东时代的灌溉面积能从1949年的2.4亿亩迅速增加到7.3亿亩的主要原因。但是自从“分田单干”后,每家单户家庭无实力、村集体名存实亡、也再没有人来做这些事情,导致现存的灌溉系统出现问题或荒废、灌溉能力大大减弱,不用说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来拓展新的灌溉面积了,甚至以往建立起来的发达的灌溉系统都被荒废。
在1949至1978年间,中国建成大中小型水库86,268座,而过去30年则只修各类水库827座。事实上,原有的水利设施也相当多因失修而不起作用,所以水利部副部长承认全国一半以上耕地靠天吃饭。此次北方大旱,说是天灾,其中却有人祸因素,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分田到户之后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亏欠。同时,今次旱灾再次证明小农经济是不能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的。
另外,家庭承包制下,如何推广先进节水技术,也是问题。北方大多采用机井灌溉模式,即农户在田间地头打井,随即灌溉。这是一种高消耗的灌溉模式,极大的浪费了宝贵的地下水资源,但又是一种非常符合小农经济的灌溉模式。出现这种灌溉模式的根源在于农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逐步荒废,而村级组织又无法组织农民进行水利设施维护。长此以往,农户自发组织打井。其恶果是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水资源越来越少,直到如今河南等地深入地下100多米才能攫取水资源。当前,滴灌技术比较先进。所谓滴灌,即采取直接向农作物根部滴水的灌溉模式。科学家发现,普通灌溉模式中,80%是被蒸发或被土壤吸收了,而真正需要水的只是农作物的根部而已。于是,滴灌技术出现了,用PVC管直接输送水滴到植物根部灌溉,节水效果明显。然而,滴灌技术的前提是农业生产规模化,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无法承载大规模节水技术的推广。
目前,对于中国农村的经营模式有很多争论。国家也定出了通过“土地流转”走向规模农业的方向。不管怎样,重视水利建设,不能靠天吃饭是任何模式都不能回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