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儿子进入了公办学校一年级读书,可是安徽人陈石明(化名)却开心不起来,原来儿子被单独编班,同学和他儿子一样,全是外来务工者的子女。
“这是歧视!”陈石明对记者说,学校这样做,等于在城市孩子和外来务工者子女间筑了一道隔离墙。
对此,鄞州区咸祥镇中心小学回应称,该校仅仅在一年级采用单独编班,这样做是为了因材施教,有利于对外来务工者子女的教育与培养。
读书后不愿学宁波话 昨天下午,和以往一样,陈石明的妻子等在学校门口,接孩子放学。她说,到宁波已经6年了,以前一直在工厂打工,从去年孩子入学后,她就辞了职。
小两口盼着,孩子能尽快融入宁波。陈石明说,当初孩子能进公办学校,他很开心,心想孩子终于能和城里人坐在同一教室里。
四天前,小两口才知道,去年9月入学的时候,所有的外地孩子都被编在一个班上,夫妻俩顿时觉得心里堵得慌。
回忆起当时儿子的一些异常举动,陈石明现在终于明白了,“去年刚上学时,孩子很开心,可是没几天,他就抱怨,甚至提出回老家读书,而且他原本常和隔壁的宁波本地孩子玩,还学说宁波话,可现在的伙伴都换了。”
编班能否享受公平教育 与陈石明夫妇一样,几乎所有的外地孩子家长,都对学校将外地孩子单独编班的做法非常不解。
江西人小于介绍说,她第一次知道这事后,感觉心一酸,“我们在这里始终都是外人,我始终都是打工者,而孩子始终是打工者的孩子。”
而同样来自安徽的张师傅则表示,单独分班与否他并不太关心,毕竟孩子从小的朋友圈子就以外地人孩子多。他关心的是,学校能否给被“隔离”出来的外地学生,平等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
“既然教育部门规定不能按成绩分快慢班,为什么现在还要按出身来分外来务工者子女班呢?”张师傅质疑说。
单独编班为了因材施教 对外来务工者子女实行单独编班,是歧视吗?咸祥镇中心小学的一位负责人觉得委屈,他表示,学校之所以这么做,仅仅是为了因材施教。
据他介绍,该镇中心小学五个年级,只有一年级采取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单独编班的做法。一年级共有5个班,4个班入读的都是本地孩子,一个班则全部由外来工子女组成。
“由于外地孩子很多没有参加过学前班,而本地孩子绝大多数是从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一步步地走过来的,基础相对较好。”该负责人表示,如果采用混合编班,由于孩子们的基础不一样,教学难度很大。同时,在这种环境下,一些外地孩子因在学习成绩上始终无法赶上本地孩子,从而会产生厌学情绪。
该负责人还介绍,从去年开始,他们对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实行了这种编班方式,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效果很好,通过期末测试的对比,发现这个班与本地班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单独编班会否引起“跟风潮” 对于该镇中心小学的做法,宁波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汪处长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他不作评论。不过他强调,对符合入读本地公办学校的外来工子女,学校应该保证他们与本地孩子一样公平地享受教育资源,不得歧视。
根据宁波教育局的规划,到明年,公办中小学校接纳外来务工子女入学的比例将达到7成以上,而海曙区的外来工子弟已于今年2月全部进入公办学校就读(本报曾报道)。
鄞州区咸祥镇中心小学的这一做法,不禁令一些教育人士担忧,随着越来越多的来务工子弟入学进入公办学校,“单独编班”会不会成为“潮流”。
事实上,当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师表示,不少本地学生家长也曾向学校施压,认为接收外来孩子,把学校的档次降低了,还会让自己的孩子沾染上不好的习惯,因此学校的压力很大,目前也正在考虑“单独编班”。
来源:今日早报 作者: 张全录 郑巍 (来源:浙江在线)
(责任编辑:杨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