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迹象表明,世界最大规模外汇储备的管理和运用将发生重要变化——由“被动”转向“主动”,更加充分地为本国的国内建设服务,并提升其使用效率和收益。
北京的一些分析人士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正试图改变长期以来“被动管理”外汇储备的局面,实施“更加主动地管理”,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扩大和拓展其运用渠道及方式,提高其使用效率和收益,更加关注为国内建设提供重要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结构金融研究室主任殷剑峰表示,中国外汇储备管理和使用方面将要发生的这个重要变化,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更加迫切和明显。
“政府已经发出明确而重要的信号。”殷剑峰说。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本月1日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时透露,中国正在探讨、探索如何合理有效地运用外汇储备来为“我们的建设服务”。
作为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表现和象征,自1994年启动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中国的外汇储备余额增长了近40倍,从1994年底的516亿美元猛增至2008年底的1.95万亿美元,高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第二名日本的1.03亿美元,而且还在迅速增长。
长期以来,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通常主要是投资一些低风险、低收益的资产,例如购买美国国债。据美国财政部统计,截至去年11月,中国持有6819亿美元美国国债。
如何拓宽外汇储备使用渠道一直是中国政府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重中之重。
温家宝总理在受访时同时表示,外汇必须用在国外,用在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因此“我们希望用外汇来购买中国亟需的设备和技术”。
面对手中握有的巨额外汇储备,除了保证本国货币体系的稳定外,殷剑峰认为,从服务于国内建设角度看,把外汇储备转变成增加的进口,从而满足国内建设的需要,似乎成为今后合理使用外汇储备的最主要渠道。
在进口和对外投资方面,目前中国做得还不够。2008年,中国的进口额为11330.8亿美元,远低于14285.5亿美元的出口额。而从去年10月份至今,进口额已连续4个月出现下降。另外,截至去年年底,仅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06.5亿美元。
当然,这并非主要是中国自身的局限和错误。长期以来,中国的进口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某些国家和组织的“出口管制政策”,例如,美国基于政治考虑严格限制对华出口高技术及其产品。
然而,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持续加深,并使实体经济陷入严重的衰退,掌握着“中国亟需设备和技术”的某些国家和组织,其“对华出口管制政策”趋于放松。例如,今年年初,美国同中国在北京就签署了一份放宽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的原则性文件。
“对华出口管制政策”趋于放松为中国使用庞大外汇储备扩大进口提供了重要前提。温家宝总理最近在访欧时就表示,中国将派遣大型采购团赴欧洲采购先进设备和技术。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认为,先进设备和技术的进口增加可以直接转化为中国国内的投资增长,对经济增长起到直接的拉动和刺激作用。
“中国增加进口先进设备和技术无疑也有利于出口国的经济,是对世界经济复苏的一个重要贡献。”她说。
左小蕾同时警告说,有关将外汇储备“直接转为财政投入”以及“直接分发给老百姓用于消费”的讨论,从经济学角度看都是错误的,因为其后果不是“货币危机”就是“人民币贬值”和“通货膨胀”。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就探讨过如何利用外汇储备为国内经济建设服务,并曾动用外汇储备解决当时的贸易逆差问题。中国政府也曾在过去几年间动用600亿美元外汇储备为三大国有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而且正在准备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的最后一家注资300亿美元。
中国政府还尝试利用外汇储备进行市场化投资,2007年9月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成立就是证明。中国财政部通过发行1.5万亿元特别国债购买2000亿美元外汇储备为中投公司进行了注资。
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今后中国政府可以通过支持大企业发行债券或从银行贷款购买外汇储备模式鼓励更多企业“走出去”,从海外市场购买所需的技术、设备和资源,也可以通过商业银行对外直接投资。
中国铝业公司本月12日宣布将通过建立合资公司和认购可转债券向世界第三大矿业巨头力拓集团注资195亿美元就是一项新的证明。据悉,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最大的一项对外投资行动。
赵锡军表示,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拓宽外汇储备的使用渠道需要与中国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方案结合起来,并结合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战略。
“增加购买战略性资产,增加能源和资源储备,也是提高外汇储备使用效率和收益的重要方面,这有利于外汇储备的保值和增值。”他说。
分析人士表示,进入潜力巨大的拉美和非洲市场,利用外汇储备实施技术援助和开发援助,也将是中国政府拓宽外汇储备使用渠道的一个重要选项。
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在马来西亚出席会议时表示,中国需要考虑转向非洲那样的地方,而不是太过集中于美国。(韩洁 陈君)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杨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