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的军事史中,不乏兵器创新的败笔之作。解析这些败笔,可以史为鉴,启发人们的思考。
胎死腹中的“老鼠”坦克 二战期间,为称霸战场,希特勒提出研发制造无敌坦克的设想。2年后,代号为“老鼠”的坦克样车新鲜出炉,攻防性能堪称完美:装甲比普通坦克厚一倍,可以挡住敌方在2000米距离上任何坦克的攻击;炮口径比普通坦克大一倍,在3000米距离上可以击毁当面任何坦克。对于这一杰作,德国科学家曾自豪地宣称:“老鼠”坦克“矛利盾坚”,战场无敌。
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老鼠”坦克始终未能上战场。为啥?超强装甲的运用使得坦克自身重量高达188吨,比普通坦克足足重了3倍。按照当时的技术条件,没有一种坦克发动机能驱动如此庞然大物。
二战结束,“老鼠”坦克样车被苏军俘获,成为博物馆的陈列品。
编辑点评: 武器装备创新,不仅要追求战术、技术等方面的完美,还应综合考量可操作性等实际因素。过分强调某一方面指标和性能,只会给整个系统设计埋下失败的伏笔。
水土不服的“狗粪”探测器 越南战争期间,“胡志明小道”成为越南人民军极其重要的后勤补给线。为切断这条运输线,美军制定了“白色冰屋”计划,即把各种电子感应测控器投放到“胡志明小道”上,以掌握越军行动,然后进行轰炸打击。为达到“隐身”效果,美军根据越南人喜爱养狗的实际,特意将探测器设计成与狗粪相似的形状。
然而,“狗粪”探测器投入使用后,并没有采集、侦听到什么有价值的情报。疑惑不解的美军展开调查,结果令人啼笑皆非:连年战争,“胡志明小道”周边所有的狗早被食不果腹的越南村民宰杀吃光。“狗粪”探测器因此适得其反。
编辑点评: 研发武器装备,既要进行合情合理的设想与设计,还要对装备在未来战场的使用环境进行充分调研,使其与战场环境高度融为一体,确保装备真正有用武之地。
一厢情愿的“冰块”航母 1942年,英国海军工程师杰弗里·帕克经过反复研究和试验,研制出一种新型材料——“帕克冰”。
次年3月,美、英、加三国成立联合试验小组,开始了建造“冰块”航母的可行性研究和试验。3个月后,一艘长20米、重达1000吨、外部贴着木板、内壁涂着沥青的航母模型精彩亮相。为确保及时填补和修复舰身出现的洞孔和裂缝,舰上还特别配置了多架制冰机。又过了几个月,一艘名为“哈巴库克”的冰制航母横空出世。得知消息后,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专门派自己的科学顾问对该计划进行考察。
结果发现,航空母舰上大型动力装备的散热量过大,开动后会将“冰舰”融化掉。于是,“冰块”航母计划流产。
编辑点评: 严格的科学论证是装备创新最为关键的环节,只有把握住这一点,才能保证武器装备发展的正确道路。
(漫画:方汉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