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一大早,把婆婆送上了回綦江的班车后,九龙坡区滩子口的汪勤长长叹了一口气,随后,她立即将刚满两岁的儿子送到渝中区大坪的父母家。
害怕儿子跟着婆子妈学一口綦江土话和一些不良生活习惯,经过半年多的“死缠烂打”,汪勤终于如愿以偿,以婆子妈年龄大了该休息为由,巧妙送走了婆子妈,了却了自己的一块心病。
两岁儿子将“六”读成“LUO” “儿子在一岁零9个月的时候就开始学习说话,因为一直是婆子妈在带,说话、做事以及生活习惯,都是跟着她学。”汪勤说,她和老公陈雨经营着一家商贸公司,夫妻俩早出晚归,几乎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儿子一直由婆子妈带。
“婆子妈一直生活在农村,说话、做事和一些习惯,都和城市人不太一样。”汪勤说,在她眼里,婆子妈难改的乡音、不爱干净,都让她看着“难受”,碍于面子和体谅婆子妈带孩子的辛苦,一直没有和婆子妈发生正面冲突。
今年春节,汪勤带着孩子到自己父母家过年,才下定决心要送走婆子妈。“你不晓得我当时有好尴尬。”汪勤说,孩子在外公家不但将唾沫吐在大门旁、鼻涕往袖子上擦,在和小朋友说话时,将“六”读成“luo”、把“不”读成“bo”(綦江口音),小朋友嘲笑儿子是乡下人。这一幕让汪勤心里极为不舒服,回家后,她就一直盘算要将婆子妈送走。
送走婆婆了却一块心病 大年一过,和丈夫陈雨商量好后,夫妻俩以“妈年龄大了该休息”为由,把婆子妈送上回老家綦江的班车,为免除婆子妈“被嫌弃”的想法,她承诺两个月带孩子去看一次婆婆,每月还多给婆子妈300元生活费。
“婆子妈带娃儿有一套,儿子身体很好,我们也放心。这么做我们也有些内疚。”汪勤说,当她向丈夫陈雨提议将孩子送到外婆家时,曾遭到丈夫的强烈反对,原因是外公外婆都60多岁了,身体不太好。但当她把理由向丈夫陈述后,得到了他的理解。汪勤打动丈夫的理由是:外公外婆是地道主城区人,说话做事都是城市人“规矩”;而且城市人眼界广,给儿子灌输的知识也多。儿子的口音和乱吐唾沫、饭前便后不洗手等习惯,如不及时纠正,将会影响成长。
汪勤的烦恼,其实不少网友也有。朝天门做皮具生意的袁梅说,她老公老家在大足,孩子也是由婆子妈带,两岁多时,夫妻俩都觉得孩子学了不少“坏习惯”,最后也是将孩子送到外婆家。
面子作祟还是确有道理 沙坪坝某咨询公司的刘女士认为,现代都市人让父母带孩子,已是大多家庭的首选。“小的时候无所谓,只要不太出格就行了。”她认为,孩子大了后就不能让父母带,“尤其是乡下父母的思维和时代有些脱节,不能让孩子的智力和知识面受到局限。”
“这是典型的面子观念作祟!”在某猎头公司工作的市民王宇认为,汪勤的做法,甚至有点歧视乡下人的味道。“我小学是在农村上的,很多同学原来生活卫生习惯确实不好,但如今大家却都是文质彬彬,照样干净整洁爱卫生。”王宇认为,这些事孩子长大自然就知道改。“汪勤的做法太不考虑老人的情绪。”
在电信工作的王欢认为,汪勤的这种观念,有点“大城市主义”。“俗话说"十里不通风,百里不同俗"。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差异,不能认为城里的习惯和口音就是"洋气"的表现。”王欢说,假设国家不是推广的普通话,而是推广粤语或者四川话,那岂不是我们就会把说普通话的人当成“土火”?至于城市人眼界广,对儿子成长有好处的观点,王欢更不认同:“娃儿要乖自己乖,要成才的自然成才,若是朽木永远都不可雕。”(王德利) (来源:重庆晚报)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