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镇江中船设备有限公司年产船用中速柴油机仅100台。6年过后的2008年,公司不仅船用柴油机产量达458台,而且新上的船用发电机项目产量超过600台,不论是产值销售还是利润效益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目前,公司生产的船用中速柴油机、发电机组、螺旋桨等产品均居全国领先地位。而这一切,都缘于该公司在艰难的国产化进程中自主创新,挣脱了引进技术条条框框的束缚,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充分释放。
镇江中船设备有限公司的前身是镇江船用柴油机厂,属国家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企业。从1980年至2005年,该公司陆续引进了德国及韩国公司的先进生产制造技术。由于企业十分重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储备,每隔四到五年就会推出新的产品,因而多年来一直牢牢占据着行业高端市场。但由于新技术、新产品都是以生产许可证方式引进的,这除了需要支付高额的技术转让费、专利使用费外,技术出口方还在转让技术时添加了许多附加条件,人为地为企业生产设置了重重障碍。
“明明你生产的产品达到了他规定的技术标准,可他总是找借口挑你的毛病,限制你的产量。一些具有核心技术的零部件,明明你有能力生产,但他偏偏不转让该技术,而是全部由他自己生产之后提供给你,不仅价格很贵,而且总是找理由不提供足够的数量,你的整机产量当然就会受到影响!”谈及当初企业单靠引进技术生产产品的那段经历,与船舶产业打了30来年交道的镇江中船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教授级高工吴登林深有感触。
为了解决受制于人的局面,吴登林率领他的技术团队,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开始了艰苦的自主创新,先后主持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省、市的重大科研项目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其中,“5L23/30中速柴油机研发”项目获得了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镇江市科技进步特等奖,是迄今为止我市装备制造业获得的唯一一个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防科工委高技术船舶专项”获得了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使我国为大型远洋船舶配套的船用中速柴油机及柴油发电机组的技术水平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实现了替代进口。这一系列技术上的创新突破,不仅帮助企业实现了出口船配套柴油机零的突破,而且开创了企业持续多年柴油发电机组产品占出口船市场销售总量80%以上的崭新局面。
据介绍,目前正在实施的三大科研项目——2007年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自主品牌L21/32船用中速柴油机研制及产业化”、2008年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自主品牌CMXD630大功率船用发电机研制及产业化”以及国防科工委国防科技工业民用专项科研工程研制项目“新型中速柴油机国产化研制(一期)”,总投资额近3亿元,其中国家科研项目资金支持近8000万元。项目完成后,不仅每年可节省近6000万元的专利费,而更重要的是,它将改变我国船舶工业核心配套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吴登林表示,尽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船舶工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因素,但这也促使企业将更多精力放在科研和新产品开发上。随着国务院船舶振兴纲要的出台,国家加大了对船舶工业的产业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支持力度,该公司先后向国家发改委、国防科工局申报了两个科研项目和一个产业化项目,目前均已通过了专家评审,有望获得国家巨额资本金支持,为企业在金融危机中提前布局,抢占先机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中船公司也不失时机地投资12亿元在镇建设大功率中速机和小缸径低速柴油机生产基地,该项目填补了我国船舶工业在该领域的空白。
吴登林向记者透露,去年全国仅从韩国进口的缸径在300毫米以上的大功率中速柴油发电机就超过200台,每台售价均在1000万元以上。如果公司能够争取到其中一半的订单,就可以新增10亿元以上的销售,其市场潜力非常可观。 (姜木金) (来源:人民网-地方频道)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