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商务部网站
一、台商在大陆投资的现状及特点
(一)总体概况
台商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对大陆进行试探性投资,80年代中后期初具规模,从实际外资来看,1989年已达1.5亿美元。90年代以来,台商掀起了对大陆的投资新热潮,1996年投资34.7亿美元,创台商大陆投资的新高。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又呈现下降趋势,到2000年都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都没有超过30亿美元。
(二)特点
1、平均项目规模加大,经第三地投资增加
90年代中后期以后,台湾大中型企业开始加快对大陆的投资,促使台商在大陆的投资总量、平均项目规模不断加大,并且转由第三地对大陆的投资增加。
实到台资、合同台资在90年代中后期都有突破性增长,表明台湾的大中型企业加快了对大陆的投资。2005年,大陆新批准台商项目数为3907个,同比下降2.37%;合同台资金额103.58亿美元,同比增长11.31%,使得当年的平均项目规模达到了265.12万美元,同比增长了14.02%。显示新一轮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台湾大中型企业对大陆投资的比重显著增加。
2005年,依台湾“投审会”统计,台湾全年对大陆投资项目与投资金额分别为1297件和47.3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同期下降35.3%与31.8%。台湾审批的台商投资额与大陆实际利用的台资额有较大差距,显示台商对大陆投资在台湾当局的管制措施下通过第三地对大陆投资比例增加。商务部数据显示,2005年,台商经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萨摩亚等自由港对大陆的转投资37亿美元,经第三地对大陆的投资比例达63.4%。两者相加,大陆实际利用台资为58.5亿美元,较去年略下降3.9%。截止2005年底,若加上经第三地的转投资,大陆累计实际使用台资约为599亿美元,约占大陆使用外资总额的9.62%,由大陆吸引境外投资的第五位跃居第二位。
2、投资呈现产业集聚效应
随着台商在大陆的投资规模和层次的不断提升,台商大陆投资的产业集聚呈现出了比较明显的阶段性:即发展和成熟阶段。
台商大陆产业集聚的发展阶段是整个90年代。随着90年代初掀起的台商对大陆的投资热潮,台商的中小企业开始集体合作,邀请上下游工厂共同参与的方式共同投资,开始在特定地区集聚,呈现出产业集聚的雏形。到了90年代后期,随着台商大型企业对大陆投资的增多,产业集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形成了龙头企业为核心,大、中、小型企业分工合作、上下游联动、配套完善的台商投资产业集聚。如在东莞,形成了以大众、微星、鸿友、源兴、美格等著名IT产业为核心的大、中、小企业配套完善的IT产业集聚。在苏州,台商投资也出现了“龙头”带“配套”,“配套”引“龙头”的发展势头,形成了以电子产品为主的产业集聚。
台商投资产业集聚的成熟阶段是2000年以后。随着大陆加入世贸组织,大陆工业化的推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工业配套能力提升,研发人才越来越优秀,许多台资上市、上柜公司不断落户大陆,加大投资力度,围绕生产加工基地,组建营销、研发事业,并且呈现出研发本土化的趋势。致使台商对大陆投资的技术水平、产业层次不断升级。如大众电脑公司关闭在台湾的最后一条生产线,全部转向大陆与海外;到2005年6月底,电子产业方面,台湾上市上柜638家电子公司中,已有455家在大陆投资设厂,占上市上柜电子公司的71.3%;传统产业方面,上市上柜的475家公司中,已有301家在大陆投资设厂,所占比重为63.3%;神达、仁宝、大众、华邦、广达等台湾知名科技企业纷纷在大陆筹设研发中心、IC设计中心及软件开发基地。促使台商的投资产业集聚进入了研发、制造、销售同步发展与自我不断升级和完善的成熟阶段。产业集聚也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如苏州目前已形成了产供销研等一体化的完整的电子产业集聚链条。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