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猫猫”井喷缘于公众知情权受阻
赵登岩
“躲猫猫”火了,一夜间风靡互联网:“珍爱生命,不躲猫猫”;“俯卧撑、打酱油、躲猫猫——中国武林三大顶尖绝学”……“躲猫猫”大红大紫,除网友相传遍地开花外,还有一个最直观的标志,谷歌热词榜“上升最快的关键词”栏中,它已位列第一,并且搜索量呈持续上升趋势。
如果你不明就里,就像此前初见“俯卧撑”走红一样,也会满头雾水,甚至会觉得好玩。可是,引发“躲猫猫”走红的事件却一点也不好玩——24岁的云南玉溪北城镇男子李乔明因盗伐林木被刑拘,2月8日在看守所内受伤,被送进医院,2月12日死亡,死因是“重度颅脑损伤”。当地警方称其受伤原因是放风时和狱友玩“躲猫猫”撞在墙上。(《现代快报》2月17日)
好一个“躲猫猫”致死!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公众当然无法否定警方对李乔明之死所作的解释,谁也不敢否认事情总有偶然性。但与此同时,在常识面前,公众又很难接受一个健壮青年的非正常死亡竟缘于游戏的说法。当然,即便怀疑这种解释是“无厘头”式的谎言,但除非李乔明复活作证,公众也只能怀疑而无力去推翻这个结论。
面对这样一则奇闻,在证实和证伪同样困难的情况下,在公众心存怀疑又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获知真相的情况下,“躲猫猫”的井喷就是一种必然。在公众的表达和传播过程中,它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词语,而是作为一个意味深长的符号。猜测、质疑、嘲讽、愤懑、同情、失望……也许每个接触到它的人,对该符号意义的理解有所不同,但网友仍乐于接力,说明它唤醒了公众内心深处的某种东西,公众渴望获知事件真相的心情是共同的。
李乔明是否死于玩“躲猫猫”撞墙?在真相被获知以前,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个更倾向于常识而非警方一面之词的看法。不仅如此,他们还会把心里的真相进行加工和表达。“躲猫猫”的风行就是这种加工、表达的特殊表现,其背后有汹涌澎湃却无处表达的民意积聚为支撑。那么,该如何澄清“躲猫猫”井喷带来的对警方的质疑?必须有一个足以让人信服的第三方介入,彻查真相并公布于众,除此别无他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