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农艺师赵显峰(右二)在教同学们辨别稗草和水稻景山学校教师李惠兰摄
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指导教师 周琳 北京陈经纶中学教师 黄臣
全世界每年谷物产量增长1.1%,而人口年增长率却是1.2%。联合国粮农组织1月26日召开世界粮食安全会议,寻求粮食危机对策;我国正在全面抗旱——
2月1日—8日,北京市8所中学的22名高中生赴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海南陵水育种基地,对“农作物高新技术育种”进行了科学考察。
此次活动是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委员会2009年的重点科技活动项目,主要面向有志于科学研究的优秀高中生,帮助其“走进科学”,感受科研氛围,学会关注社会。
一线专家传播最新知识 现场了解水稻栽培技术 为使同学们了解水稻育种技术的相关知识背景,临行前,俱乐部请中科院遗传发育所高利芬博士、夏志辉博士分别做了《基因工程-PCR技术》、《遗传学的基本概念》两场科普讲座。
来到考察基地的第一天晚上,水稻专家姚海根主讲的“现代农业育种技术与粮食安全”,使同学们对粮食安全有了全新的认识。
四中高二学生谭笑说:原来,粮食安全就是保证任何人都能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买得起粮食,它主要包括质量安全、数量安全(有储备粮食)、价格安全、战略安全等。首先要保土地(耕地)面积,像温家宝总理说的,我国要保证至少18亿亩耕田。听完姚老师的报告,我才知道世界水稻的播种面积大约为12亿亩,而中国的水稻播种面积是4.2亿亩。
五中高一学生刘智晗说:海南可以长两季水稻,所以这里聚集了全国水稻育种专家。听了王玉平博士的“三系杂交育种技术”讲座,我明白了水稻发展的5个重要时期。而高级农艺师胡宗荣主讲的“水稻育种的第二次绿色革命”,则让我了解了绿色水稻育种是今后发展的主要趋势。
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高一学生刘安妮说:中科院遗传所陵水育种基地站长赵显锋老师、中科院遗传所夏志辉博士,始终和我们吃住在一起。白天,他们带我们到田间区分稗草和水稻,教我们认识什么是转基因水稻、三系水稻和两系水稻。晚上,两位老师用PPT,图文并茂地为我们讲解“转基因技术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两系杂交育种技术”,并现场答疑,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8个小组课题都较为前沿 学生天天下水田调查取样 在导师的帮助下,8所学校的同学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确定了8个较为前沿的研究课题:101中学的课题是“三系杂交水稻杂种优势的鉴定”,人大附中的课题是“类病变突变体是否有抗白叶枯病的能力”,景山学校的课题是“对冠根突变体的性状调查与遗传分析”,五中的课题是“不同水稻品种分蘖力的比较分析”,四中的课题是“转Xa5基因水稻性状的研究”,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的课题是“水稻脆杆突变体的性状调查与遗传分析”,12中的课题是“弱毒菌株诱导水稻白叶枯病抗性的调查”,陈经纶中学的课题是“三系杂交水稻营养生长期的杂种优势鉴定及F1的幼穗分化的观察比较”。
景山学校高一学生张园元说:我们天天下水田取样、分析研究,明白了什么是水稻突变体以及专家为何要尽力发现和分离有价值的自然突变和变异材料;还知道了水稻三大病害是白叶枯病、稻瘟和纹枯病,其中白叶枯病是常见水稻病。
陈经纶中学高一学生刘锦阳说:我们在水田里实践了如何给抗病毒能力强的转基因水稻接种白叶枯病毒。按照导师的指点,我们用剪刀先粘一下菌液,在每株稻苗上剪断3至5根叶子,让其感染。如果叶片切口处的长度很短,证明接种成功;如果叶片切口长于5厘米,就证明水稻还不具备抗病毒能力,转基因接种失败了,为下一步研究提供田间实验证据。
学生将科研结果做成PPT 导师全程指导点评 同学们在导师的全程指导下,基本了解水稻育种知识。临走时,同学们将自己的课题结果整理成PPT,轮流展示给大家。每个小组展示完毕,都有导师现场点评,也有同学提出疑问,气氛非常热烈。
12中高一学生高昊博说:在夏志辉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进行了弱毒菌株能否诱导抗性的试验。由于这个试验需要观察期,我们特意到田间采集了样品,带回北京继续观察研究。
人大附中的王博睿对课题十分着迷,好几次,大家都从田里回来了,他突然想出的一个新观点需要数据支持,自己又跑回到田里采集。8日中午,大家就要赶往飞机场了,他又带着草帽、穿着雨靴匆匆到田里采集样品。
水稻专家常年忙于田间 人格魅力令人敬佩不已 101中学的赵天昊说:入住时我们房间的马桶是坏的,我在院子里碰到一位衣着随意、肤色黑黑的大伯,就请他帮忙修理。大伯二话不说,随我进屋,还边修理马桶边和我们聊天。晚上,我们听第一场专家讲座,发现主讲人居然就是修理马桶的大伯。他是水稻专家、浙江嘉兴农科院院长姚海根。35年来,他一直从事水稻研究,为我国培育出68个水稻品种。我永远不会忘记得知他身份那一刻所带来的震撼和敬意。
夏志辉博士白天带着同学们做实验,有同学发现样品数据不够,他又不厌其烦陪着到田间采集,像个细心的家长;吃饭时,他又像一个勤杂工,从厨房将大大的电饭锅端到餐厅。
水稻育种基地的研究人员,一年中至少有半年呆在农村,每天和当地农民一样到水田劳作,脸都晒得很黑。但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不怕吃苦的科研精神、热忱率真的性格,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来源: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