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遭遇危机,劳务市场里出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身影 新闻晨报记者 竺钢 摄 |
数百大学生蜗居一栋“求职公寓”
租金低吸引求职者 群租“求职房”不下500家
市政协委员建议:
尽快建毕业生公寓
市政协委员林莉华对于应届毕业生的生存状况一直很关注,“除去租房外,刚毕业的大学生正常支出项目还包括吃饭、交通、通讯等费用,一个月下来所得工资入不敷出,甚至有的毕业生不得不靠父母亲提供生活费。 ”林莉华说,2007年上海市本科生毕业第一年平均工资约为2300元左右,而租房平均要花1200元左右,租房开支已达到毕业生月薪的40%以上。
林莉华表示,应尽快建造大学毕业生公寓。“毕业生公寓的基本户型可采用集体宿舍形式,人均面积控制在15—20平方米,设置独立卫浴、宽带上网、单独起居空间和有线电视,不单独设置厨房。 ”
“毕业生公寓的来源可从现有的存量房或旧房中改造,政府应为改建或建设毕业生公寓提供政策扶持。”林莉华表示。“建议应尽可能降低毕业生公寓的申请条件,在沪毕业的非上海生源本科毕业生和来沪就业的本科毕业生都可申请。 ”
晚报记者 范献丰 报道
不足10平方米的房间里,三张上下铺床首尾相接摆成“品”字形,6个床位的主人来自全国各地。白天,这些年轻人在上海各处找工作,晚上回来交换心得,这叫“求职公寓”,每天20元租金,但却是一些人梦想开始的地方。这样一栋楼里,常常住着数以百计的求职者,他们大多是大学生。
据业内人士称,上海各处至少散落着100多家这样的求职公寓,而以群租等形式出现的“求职房”则不下500家。
求职公寓靠网络营销
浦电路中段一条小马路到底拐弯,门牌号由188号跳到212号,又跳回168号,如果不是公寓管理人员来接,普通人很难找到这个被多幢建筑掩映的一幢四层小楼。不是事先联系,也很难看出这是一家“求职公寓”。无论报刊杂志还是电视广播、路边广告牌,几乎看不到“求职公寓”任何信息。可在百度键入“求职公寓”、“上海”等关键字,瞬间可跳出31万余检索结果。
沪上大多数“求职公寓”都通过在网络发布信息,不少求职公寓都有自己的独立网站。
记者发现,网站上公寓地址十分含糊,往往以交叉路口代替,管理人员的联系方式却十分详细:固定电话、传真、手机、电子邮件甚至聊天工具在线咨询。约好时间,公寓管理人员会到指定地方接首次上门的房客。据管理人员介绍,求职公寓一般都是租用老式居民楼或办公楼,位置不好找,“上门的很多是外地学生,写了具体地址他们也找不到。 ”
房间虽小设备齐全
记者来到的这家求职公寓原本是一家物流公司的办公场地,大门口有门禁,还有监控系统实时反映每层楼面情况。求职公寓有单人间、两人间、四人间和六人间,以床位计费,4层楼面共有两百多个床位,已经爆满,只剩四人间一个床位和少量六人间。
管理人员给记者打开四人间的房门,除靠门一侧上铺空着外,其余三张床都散乱着未整理的被子、衣服、书本、文件夹,一个单身汉的全部家当都摊开在床上。另一间六人间房间,三张床铺首尾相连摆放,用租客方庭杰的话说,躺下去时头就枕在别人脚边。
“房间的确很小,但租金便宜,我们大多数人只需要一个洗澡睡觉的地方而已。”春节之后刚刚搬来的刘维东说。这里的六人间整房每月租金2000元,平均每人不超过400元,每天15元还不到。
尽管房间狭窄,但求职公寓的设备十分齐全。每间都配备独立的卫生间,水电费、宽带费全免,每天早晚供应热水,走廊上有饮水机,每层楼门厅处还摆着两台电脑免费上网,布告栏上摆着每个人的信件,其中大多是电信公司发来的手机对账单,走廊尽头还有两台洗衣机。此外,公寓的管理员还不时发放一些招聘信息给租客,低价为他们提供复印、打印和交通指南的服务。
这些“求职公寓”周边的“配套”设施也越来越完善,不少公寓附近都有网吧、主打5—10元盒饭外卖的小餐馆等。虽然硬件条件不佳,但求职公寓却给一些租客带来别样的 “亲切感”,用一些人的话来说,“这里就是学生宿舍的延续”。
有权驱逐“自私者”
“生活空间有限,但每个人都特有想法。 ”方庭杰说,聚集着雄心勃勃的年轻人,这里每个房间都是一个“小社会”。
方庭杰说,自己所住的六人间,每个人都来自不同地方,性格、习惯各不相同。方庭杰带着一台笔记本电脑来上海,这是他谋职最重要的“工具”,起初每天早上就是通过网络群发简历,可同屋的人不断问他借电脑,玩游戏、看电影,让他不堪其扰。当他拒绝一些人的要求后,就有人不允许他使用宿舍内唯一的插头,理由是电线会通过这些人的床铺。还有些人一旦接到面试通知电话,哪怕在上铺也要冲到门外接听:“据说以前就有人接听别人电话,隐瞒面试消息,自己跑去顶替的事。 ”
“在这里居住,要特别注意体谅他人。”刘维东说,晚上有些人早睡,那么打电话就尽量到房间外,看书尽量用小灯等。记者发现,求职公寓楼道里贴满了安全注意事项和各种“须知”、“守则”。 “入住须知”里有一条特别注明:“不欢迎自私者,若同租人员反映强烈,管理人员有权驱逐不受欢迎者。 ”
各方说法
入住者:这里只是“过渡场所”
最长的已在这里住了大半年,最短的三四天即离开——求职公寓灵活多变的租赁方式为初到上海、初涉社会的“新人”提供了一个落脚地。求职公寓有个不成文的“行规”:只租给大专以上学历的年轻人,入住时需凭身份证和毕业证或学生证办理手续,以方便管理。
在大多数人眼中,这里只是一个“过渡场所”。
“这里只要能睡觉、能洗澡就可以了。 ”刘维东说,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至于公寓的硬件条件他并不在乎:“等认识了比较可靠的朋友,我还是想搬出去,给自己一个相对宽松些的生活环境。”一些公寓的管理人员表示,来上海找工作和刚参加工作的人,占了租客的大半,其中不少人半年内就会搬离,不过也有人为了节省钱,在公寓里租住已经大半年。
我会在这里住多久?——几乎每个搬进求职公寓的人都会在心中浮现的一个问号。
下午5点,搬进浦电路上一求职公寓仅3天的李莎莎带着一叠尚未投出的简历回到房间。刚到上海,李莎莎就拖着行李去看了“梦想”中的上海,可动辄数千元的房租让她望而却步。
与李莎莎同住的李悦希望找到一分稳定的工作,和男朋友稳扎稳打地存钱,买一套房子。与她们相比,已在求职公寓住了5个月的李骊则幸福得多,她正在和公司的同事一起寻找一套租金2000左右两室一厅的房子:“现在才是生活的开始,我希望今后能在上海开一家自己的服装店。
求职公寓里,几乎每个人都怀揣着自己的梦想,在陌生的上海打拼。日租不到20元的求职公寓,正是这些鲜活梦想的起点。
负责人:工作难找 入住周期变长
对此,记者电话联系了无忧学生公寓的一位姓沈的负责人,他说,如今是找工作高峰,求职公寓入住率非常高,“我们浦东和浦西两家分店基本都住满了,只剩下少量床位。 ”沈先生说,前些年一些大学生来上海找工作,把求职公寓作为过渡住处,如今经济形势不景气,很多学生一住就是半年。
“一些外地来的学生来这里,先不找工作,而是选择一些技能培训部门进行学习和充电”,沈先生说,“不少学生选择英语和计算机类的培训机构充电,培训费不菲,周期也较长,所以他们更需要这样的相对便宜便捷的求职公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