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在河南省郑州市新郑机场拍摄的实施人工增雨的“运七”飞机和机组成员。当天上午,空军运输航空兵某师两架“运七”飞机分别在安徽省的淮北地区和河南省的洛阳、渑池、鹤壁、滑县、开封等地上空顺利实施人工增雨作业。新华社发(沈玲摄)
资料图片:农民在蔬菜集中育苗地利用微型喷灌设施灌溉苗地。微型喷灌可有效节水保苗;集中育苗可保证旱情缓解后有苗可栽。新华社记者陈燮摄
新华网北京2月18日电 题:科学抗旱为实现夏粮好收成保驾护航
新华社记者 董峻
自去年冬天以来,北方小麦主产区发生的这场几十年一遇的罕见干旱,对小麦正常越冬和生长发育造成了严重影响。在严峻挑战面前,各级农业部门紧紧围绕抗大旱、促春管、夺丰收目标,始终把科学抗旱摆在突出位置,力争重旱区少减产、轻旱区保稳产、非旱区多增产,努力实现今年夏粮有个好收成。
据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减灾研究室主任李茂松研究员介绍,我国非常重视人工影响天气的科研工作,先后组织实施了“人工增雨技术研究及示范”、“人工影响天气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等相关科技项目,逐步建立了以省级飞机人工增雨,地、县级高炮、火箭等地面增雨防雹的作业体系;并在部分地区建立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标体系,以及作业实时指挥业务系统,促进人工增雨。
据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振文介绍,在今年的罕见大旱情况下,同样的播种时间、同样的旱情,两块麦田的麦苗长势却截然不同。凡实施保护性耕作的,旱情比较轻。
面对历史罕见的严重旱情,各地正在把抗旱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最紧迫的任务,掀起了以抗旱为中心的春季田间管理热潮。在这场与时间赛跑、全力抢抓农时的关键时期,科学抗旱、农机抗旱和同期防控病虫草害成为三大亮点。
抗击旱灾专题
新华网北京2月18日电 题:科学抗旱为实现夏粮好收成保驾护航
新华社记者 董峻
自去年冬天以来,北方小麦主产区发生的这场几十年一遇的罕见干旱,对小麦正常越冬和生长发育造成了严重影响。在严峻挑战面前,各级农业部门紧紧围绕抗大旱、促春管、夺丰收目标,始终把科学抗旱摆在突出位置,力争重旱区少减产、轻旱区保稳产、非旱区多增产,努力实现今年夏粮有个好收成。
旱情罕见、挑战严峻――科学抗旱是必然选择 抗旱就是浇够水?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的专家表示,并非如此简单。我国地域辽阔,南北、东西气候条件不同,水利设施各异,苗情千差万别,怎样浇、浇多少?这是门学问。否则,大水漫灌,不但做不到抗旱保苗,反而会“浇”死麦苗。
资料图片:农民在蔬菜集中育苗地利用微型喷灌设施灌溉苗地。微型喷灌可有效节水保苗;集中育苗可保证旱情缓解后有苗可栽。新华社记者陈燮摄
专家还说,今年旱情发生季节在正常年景下还不是大面积浇水的时候。由于干旱影响,部分麦田出现黄苗、死苗现象,需要早浇返青水、早施返青肥,救命保苗,增加了肥水管理的复杂性。随着天气回暖,黄淮、江淮等地可以大面积浇水施肥,但河北等华北地区土壤还未解冻,只能抓住中午温度较高的时段,采取小水细灌的方式,防止冻害发生。
水利设施各异,抗旱保苗也必须因地制宜。在有水浇条件的地方,可以利用各种水利设施和抗旱机具,扩大水浇面积;在没有水浇条件的地方,只能采取镇压、耙磨、划锄、覆盖和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减少水分蒸发,保墒防旱。
抗旱要兼顾春管,抗旱保苗必须配套田间管理。专家指出,这次抗旱比常年增加了一次浇水,浇水可以缓解旱情,但也容易引发病虫草害发生。同时,早春用河水等地表水浇麦,易导致地温降低,造成土壤板结。所以,浇水后需及时划锄,增温保墒,促进根系生长。
会商、培训、科普、指导――科学抗旱方式多样 在应对这次罕见干旱中,从农业部到旱区各级农业部门,从专家到基层农技人员,全方位动员,全系统投入,针对不同的农时季节、抗旱条件和小麦苗情等实际情况,采取会商、培训、科普、指导等各种形式,推进了科学抗旱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农业部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在查清苗情、墒情和可用水源的基础上,分类制定科学抗旱对策和技术方案。同时,多次组织受旱省区农业部门和有关专家,分析旱情、苗情及其发展趋势,研究提出抗旱和田间管理技术措施,制定发布《2009年全国冬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意见》。旱区各级农业部门结合农业生产实际,提出了操作性强、通俗易懂的技术意见。
各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通过召开现场观摩会、培训会等,大力推广抗旱技术措施,提高抗旱技术入户到位率。同时,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手机短信等多种载体,以及发放“明白纸”、“口袋书”、光盘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普及抗旱知识,提高科学抗旱水平。
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的专家深入生产第一线,指导和帮助农民因地制宜把科学抗旱措施落到实处,努力把旱灾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农技专家根据实际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一类麦田控促结合,提高分蘖成穗率,促穗大、粒多;二类麦田春季肥水管理的重点是巩固冬前分蘖,适当促进春季分蘖发生,提高分蘖的成穗率;三类麦田多属于晚播弱苗,春季管理以促为主。
见势早、行动快、措施实――科学抗旱成效显著 由于各级农业部门见势早、行动快、措施实,目前科学抗旱已取得了显著成效。据农业部农情调度,截至2月17日,河南等8省小麦受旱面积和受旱严重面积,分别比旱情最严重的2月7日减少53%和56%;受旱麦田中已灌溉面积1.24亿亩,已追肥面积8559万亩,分别比7日增加45%和80%。
据农业部调查,目前麦区的苗情已开始好转。小麦苗情转化升级加快,重旱区已有10%的三类苗转化为二类苗,小麦一、二、三类苗的比例,已由越冬期的3∶3∶4转化为3∶4∶3。
农业部有关负责人说,科学抗旱还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对今后抗旱减灾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如,科学抗旱指导思想逐步形成,“科学抗旱,分类指导,水肥并进,早促早发,防控病虫”,已成为今后农业抗旱的重要技术路线;科学抗旱技术体系逐步形成,选用抗旱品种,精细整地,镇压划锄,运筹肥水,防治病虫害等科学抗旱技术得到综合应用。
此外,科学抗旱方法手段正在完善,由大水漫灌发展到塑料管灌,喷灌、滴灌开始逐步推广应用,农机农艺措施日益配套。
(责任编辑:杨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