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9-02-19 00:43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 手机读报
春节刚过,58岁的张老汉平生第一次来到省城,到大医院看病。可他没想到,病没看成,东拼西凑的2000元看病钱被“医托”骗走了
2000元买了50元“特效药” 张老汉名叫张祖德,来自忻州市偏关县农村。
半年多以前,张老汉开始出现胸闷和咳嗽症状,他想拖一阵,实在不行再到医院去。后来禁不住家人劝告,借了2000元钱来到省城“大医院”检查。刚走进省人民医院,就意外遇到一个同来医院看病的“好心人”。
“好心人”得知张老汉病情后,说自己一年前得的病和他现在的症状一样,在这个“大医院”看了好久,花了一万多都没看好,后来经朋友介绍去看了个老中医,吃了一服药就好了。
本来就为医药费贵发愁的张老汉想都没想就跟着“好心人”去找老中医。在靠近火车站一个偏僻的小诊所,张老汉见到了“老中医”。简单询问病情后,“老中医”拿出“祖传秘方”——一袋用黄纸包着的中药,说保证能治好他的病,效果可当场试验。张老汉小心翼翼地尝了一下,感觉喉咙凉凉的,“效果”明显,当即花2000元买下。事后经确认,“特效药”其实是一堆实际价值只有50元的特效中草药外加一袋润喉糖。
张老汉的遭遇只是省内各大医院每天上演的“医托”骗局中的一例。省人民医院宣传部部长刘永杰说,他已经记不清到底有多少例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医院有一个本子专门记载患者被“医托”欺骗的记录,现在差不多快记满了。
猖狂医托,搅得医院直喊“头疼” 这几年,小医院、黑诊所遍地开花,“医托”人数也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
据了解,现在每家大医院的门诊处,固定的“医托”有近30人。医托最“青睐”的是一些患疑难杂症以及慢性病的农村病人。主动搭讪、故作真诚、同病相怜、引起共鸣是他们惯用的招数,只拉门诊不拉急诊,只拉内科不拉外科,只看中医不看西医是他们的“行规”。他们分工明确,互为依托,几经打击,“免疫力”更强。他们大多手拿一本病历,或是坐在一边观察,或是挤在排队大军中伺机寻找机会。
省人民医院保卫科负责人介绍说,经常在医院出没的医托大多来自吕梁临县农村,男女老少组团上阵,每天准点报到“上班”——八点前先在医院附近转悠,寻找“猎物”;医院大门一开,趁机混入,探听病情,热情招呼,果断下手;九点以后,无论战果如何都转场到其他医院。
2月10日上午,记者在省人民医院采访时看到,门诊大厅摆放着防范医托的宣传牌,墙上张贴的预防上当的各类告示从大厅延续到候诊厅。即使这样,保卫科长还是在大厅又遇到“老熟人”。一个中年男子正在偷听医生和患者的对话,保卫科长上前一把拍在他肩膀上,两人目光对视半秒,该男子溜出大门。“如今的医托胆子越来越大,这名男子前段时间才被抓进派出所,放出来的第二天又来"上班"。”科长也很无奈。
在省肿瘤医院,医托更猖狂。来此就诊的患者大多需做一些必要的检查项目,但由于每天的检查人数是固定的,难以满足求诊者需求。以B超检查为例,全院9台B超设备,正常情况下,每天能够为200多名患者检查,但实际上,每天有400余名患者需要做这一项检查。很多从外地赶来的患者,预约检查排队都到了两三天以后。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医托”就瞄准了检查项目的预约单。“医托”出手一张检查预约单,可渔利百余元。
知情人介绍,由于省肿瘤医院地处城乡结合部,在医院周边的村里,有些村民开设小旅馆供外地来的患者及家属暂住。而有些“医托”游说这些患者及家属,代办检查项目预约单或直接将他们拉到黑诊所。
问题症结在“医”不在“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几乎所有医院看到医托都头痛。医院保卫科无执法权,只能驱逐或是带到保卫科受教育;公安介入也有困难,若不能取得充足证据也无法进行制裁。
“医托现象,本质上看并不主要是一个治安、执法问题,而是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均带来的必然后果。”省肿瘤医院纪检书记康民瑞认为,医托为害,其关键显然在“医”而不在“托”,整治医托需要社会共同努力,单纯依靠“堵”行不通,要综合治理。目前,肿瘤医院采取了“上下结合,内外结合”的治理思路,即医院综合科室和业务科室相结合,采取教育、制度、管理,进行内部治理;同时,与派出所、社区加强协作,借助社会、公安力量,从外部环境上净化。
省人民医院宣传部部长刘永杰认为,解决当前“医托”猖獗的问题,亟待做好三方面工作:一要针对打击不力的情况,抓紧制定完善的、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加大对“医托”的惩戒力度;二是卫生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保持对“医托”打击的持续高压态势;三是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的资金投入,尽快解决农村医疗资源稀缺的问题,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铲除“医托”赖以生存的土壤。
本报记者 沈佳 秦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