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亲没有文化,在老家当农民,能够养活一家6口人,还把我培养上了大学。我是个大学生,回乡当农民,总不会比我父亲差吧!”抱着这种“保底”的想法,谢思惠去年夏天从山东农业大学毕业后回到了老家福建省福安市晓阳乡谷口村,毅然当起了“现代农民”。
其实,早在高考报志愿时,谢思惠就想把“农民”作为未来的职业。“我想把北方农业优质高产的技术学到手带回南方来,所以报考了山东农业大学的园艺专业。”谢思惠回忆说,“起初家人很反对,后来通过亲戚朋友才做通了工作。”
“脱群”学生却是项目“第一发明人” 大学的学习和谢思惠的想像存在差距。“大一上的都是基础课,根本没接触到想学的技术。”他说,“大二上学期,果树专家孙仲序教授关于"开放式植物组培快繁研究"的讲座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我第一个提问,也给孙教授留下了深刻印象。”
后来,谢思惠主动去试验室拜访孙教授,希望能向他学一两门技术造福乡亲。孙教授听了很感动,同意他跟着学。从此,谢思惠成了他班上的“脱群”学生,“没课时就往试验室跑,刷了半年瓶子之后,才进入操作环节”。
正常情况下,本科生要到大四才有机会进入试验室接触到的“技术”,谢思惠比他的同学提前“动手”近两年时间。其间,他参与了国家863重大科研课题,以第一发明人的身份连续申报3项国家发明专利,还发表两篇学术论文。“研究生毕业只要求发表一篇论文,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已经到达了研究生的水平。”谢思惠自豪地说。
大四上学期,谢思惠果然被学校推荐为免试研究生。可是他竟放弃了这一资格,选择回家当农民。“我在试验室呆久了,发现问题不少,尤其是高校的科研成果难以得到应用,往往是通过鉴定后就锁进了档案室。另一方面,农民需要技术,却找不到门路。农业新技术和农民严重脱节。”谢思惠说,“我回到农村,既了解农民,又熟悉高校和科研机构,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中介正合适。”
记者问:“你读了研究生后,不也可以回农村吗?为何要放弃到手的免试研究生资格?”谢思惠答:“读研究生又要花3年时间,我想早点回乡干出成绩来。再说,学位高诱惑也多,将来回乡的可能性就小了。”
带领乡亲共同致富 大四那年,谢思惠带着毕业论文课题回到家乡,向乡亲们租赁了30亩地种植竹姜,用于做创新型农业试验示范。然而,他的举动在乡亲眼里显得不可思议。人们在背后议论:“本以为这孩子大有作为,没想上了大学还是回来当农民,看来读书也没什么用嘛。”这种舆论给了谢思惠家人很大压力,觉得“白培养孩子上大学了”。
谢思惠的老家在闽东丘陵地带,山上是层层的梯田。他租赁的30亩地涉及18户农民,得挨家挨户和他们谈。虽然一亩地每年租金400元在当地不算低,但有人就是不肯把地租给他,使得谢思惠的30亩生姜基地不能连片。在周围的冷嘲热讽中,谢思惠专心做和别人不一样的事。他应用从学校带回的“姜光合特性及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和“超高产生姜生长发育调控技术”,每亩生产出的竹姜比乡亲们用传统方法种植的增产近500公斤,去年他因此净赚了6万元,比村里任何一家的收入都多。乡亲们开始对他另眼相看了。
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是谢思惠的心愿。去年年底,谢思惠发起成立了“福安市泽民农业专业合作社”,目前已有70多户农户加入。“合作社主要为社员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谢思惠向记者介绍说,今年他除了自己扩种竹姜50亩外,还负责指导合作社社员科学种植,并统一对外采购生产资料,统一收购、销售社员的产品,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谢思惠带记者看过他的50亩生姜基地后,又领着记者步行半小时上山看他新租赁的110亩茶园。与众不同的是,他在茶园里套种核桃。“这么做可使茶叶和核桃同时生态化。”谢思惠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亩茶园可套种50株树苗,每株苗10元,成本只要500元。3年后第一次收成150公斤左右,5年后可达到250公斤,按时价每公斤40元,每亩茶园就能增收6000元以上。谢思惠所在的晓阳乡有1.2万亩茶园,如能推广开,农民收入将相当可观。
毕业才半年,事业已起飞 眼下,谢思惠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资金不足。最早投入生姜基地的资金,是他获得各种荣誉的奖金:中央电视台“致富创意大赛”二等奖奖金3万元,2007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金5000元,山东农业大学“科技创新之星”奖金3000元,宁德市“青年创业大赛”一等奖的奖金两万元……“尽管上头针对大学生创业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比如在资金和小额贷款上给予支持,但由于基层没有可操作的具体条款,大学生在农村创业还是很难得到银行支持和政府资助。”谢思惠说,“好在雇工都是邻里乡亲,大家比较信任我,他们的工钱也都可等到我把产品卖出后才付,否则资金根本周转不过来。”
谢思惠回乡创业过程碰到的困难不少,当地团组织经常派人上门提供帮助。“当得知我由于没有单位挂靠而影响农业科研技术推广、职称评定和资金走向时,团宁德市委领导帮助我联系了有关部门,现在一些问题已得到解决。”这几天,谢思惠正在注册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宁德市好思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本报记者陈强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