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中午1点半,王建新(化名)开着车行驶在回家路上,他实在太累了,早会之后,倦意就一阵阵袭来,此刻,他只想早点回到浦东的家中,狠狠地睡上一觉。
王建新是一家合资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管理着一只规模中等的股票型基金,去年排名中上游。
“一动不如一静”,牛年开市以来的这波行情把他的脚步弄得有些忙乱,今天正好是个盘整市场,他决定静一静。
经历了2008年的由“牛市思维”转变到“熊市思维”,到习惯了“熊市思维”,现在,是不是又要调转思维了?
车驶出过江隧道,迎面而来是一片白茫茫的大雾。
被迫加仓 2月17日、18日大盘以大跌收盘,着实是让王建新松了口气,他早就觉得市场该调整了,可是又不敢贸然大幅降低仓位,错过行情的压力像一把剑悬在头顶,让他几天来进退两难。
其实上周发出那几个量比较大的抛出指令时,王建新心里还是挺笃定的,市场走到2200点以上,一些股票的阶段目标价早已到达,该是降低仓位的时候了。他对高仓位还有点生疏感,尽管1月以来一直在加仓。
他的抛出很快被市场高热度的上涨否定了。
2月13日,沪市拉出一根漂亮的阳线,上涨3.19%,收盘于2320.79的高位上。
之后的几天,他只能停止大幅降低仓位的计划,改而调整结构,但是在这样的“高位”加高仓位运行让他心里很不踏实。
“做多资金太强悍了!”王建新感叹说,承认自己是被迫做多。
回想起这波行情,他觉得自己一开始就比较被动,节奏也没踏好,“除了少部分先知先觉的,整个公募来说都比较被动吧”。
牛年一开市,A股市场的成交量就频频放大。2月3日,沪市总成交额1452.37亿,2月9日,沪市总成交额跃升至2088.13亿,此后,沪市总成交额一直在2000亿上下浮动。
到2月16日前,沪市只出现2根阴线,股指从农历新年前最后一天收盘的1990.66点,一直上涨到2月16日收盘的2389.39点,涨幅约20%。
与此对应,场外资金持续净流入。
王建新注意到的是,2月4日以后,动辄上千万的大单明显增多,其中大部分并非“基金股”。无论是观察那些冲在最前面的股票,还是分析巨额流入的资金,他都相信这不是机构所为。
是谁在做多,王建新也想不出个所以然。但无论如何,踏上这波行情是必须的,基金排名的压力让他别无选择,只有加仓。
在他加仓的同时,基金加仓的迹象也明朗化了,那些熟悉的股票都轮番抬了次头。
据德圣基金研究中心2月9日的仓位测算数据显示,股票型基金平均仓位为72.28%,偏股混合型基金平均仓位为65.96%,在增仓的基金当中,增仓幅度2%以上的基金有125只,增仓5%以上的基金有18只。
“说起来道理很简单,你没踏上这波,别人踏上了排名就上去了。”王建新无奈地说。在他看来,如果说1月份自己的加仓尚属主动有序,这一次,则完全是被动和手忙脚乱了。
这显然不是他一个人的被动。根据中信证券的有关基金仓位监测数据,从1月12日到1月23日的两周里,230只开放式基金平均仓位为67.2%,变动1.7%。而同期上证指数从1904点上涨到1990点,涨幅为4.5%。显然,节前时基金加仓还不多。
到了节后开市,从2月2日到2月13日的两周,230只开放式基金平均仓位为72.57%,变动5.35%,而同期上证指数从1990点上涨至2320点,涨幅为16.5%。
显示在指数大幅上涨的压力下,公募基金不得不不断追高提升仓位。
“底部行情” 低仓位是王建新得以不那么难看地度过2008年的法宝之一。
这也是公司研究部门去年强调的策略。2008年股票型基金的平均年收益率为-50.63%,王建新所在公司的基金表现均好于此,同一公司的另一只基金还名列前茅,低仓位无疑是这些成绩的保障。
公司的风格一惯比较谨慎,2008年底做来年投资策略时,没有豪言万丈,把“复苏”看得不那近。
尽管当时一些激进的基金已经在大举加仓,但很快在排名上被无情地否定。
排名因素、赎回因素和大客户的年报需求,让王建新更多地考虑低仓位的稳定性和灵活性。那时候,大客户问得最多的是,净值什么时候能够升上来,什么时候赎回好。尽管有时不免拍着胸脯安抚客户“市场会好起来”,但对于这一天什么时候到来,他也不那么底气十足。
乃至2008年11月刺激经济政策发布以来,王建新也只是完成所有基金经理的规定动作——迅速将结构调整到相关行业去。
但毕竟低仓位是一个“只守不攻”的位置,王建新还记得去年三、四季度的两波反弹,因为仓位过低,一度跑输指数。
所以当2009年临近时,他慢慢地增加了仓位。
在王建新看来,这波行情一开始是波力量并不大的“底部行情”。
“当时一部分先行指标上来了,市场活跃度也有所增加,对于我们这种原先仓位较低的基金来说,正是尝试加仓的合适时机。”
王建新没有想到的是,当各种指标和信号还模糊的时候,市场的信心似乎一夜之间陡然站起。
1月中旬,公司研究部门确立了把这波行情看到2200点。
当加仓信号来临,王建新知道不能手慢,市场中大多数人都是“跟随策略”,向众望所归的板块蜂拥而上。
到农历新年前,王建新已将仓位加到60%以上,最集中的加仓是在1月中旬左右完成的。
王建新有点兴奋,他是基金经理中的“晚生代”,在上一代公募经理转投私募的大潮中,200多位和他一样的研究员或经理助理转而成为基金经理,占据基金经理的半壁江山。
在他就任以来的不到一年半中,急转直下的经济基本面和熊市是他们的主要经历。现在,行情呼之欲出,真正的较量似乎才开始。
但是牛年后的这波行情直接将他砸向迷茫,2200点之后该怎么做?排名压力让他不舍得放弃这波行情,高仓位下,他又只能回归到结构调整的路上去,一边担心着靴子掉下来的那一天。
王建新现在的仓位是68%,最高到过76%左右。
谁在做多 即使是做了5年以上基金经理的李明荣(化名)也觉得迷茫,尽管经历了股市的起起伏伏,并不是所有经验都能全搬。
李明荣亦是上周有所抛出的基金经理之一,就他的信息圈而言,大多数基金经理比较谨慎。李明荣的仓位本来就不低,处于“加无可加”的状态,上周以来,尽管股指继续走高,成交量继续放大,他还是坚持执行了自己的减仓计划。
“被动是可怕的”,他分析说,做多资金不在公募,私募手法比较复杂,市场风险也越发聚集。
1月份新增的1.6万亿天量信贷被许多人认为是此番做多资金的一大来源。以李明荣的经验看来,这并非新鲜事,每到信贷闸门大开、社会上流动性充裕,企业信贷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股市就会上演。
只是这一次,资金通过公募流入的量似乎极少。
张奇是某知名基金公司专户理财负责人,之前担任过基金经理,他手上管理的资金,并没有随着行情的节节攀升而增加。
“我们专户理财这边,今年春节以来也没什么钱过来,基本就没怎么动过,而公司基金申购、新开户那边也不明显。你看一下数据就知道了。”
张奇对新增资金的描述略为谨慎,“新入资金肯定是有的,但就算企业有钱要进入市场,它也不会找公募,因为公募相对操作会比较规范些。”
而一个业内周知的情况是,企业进行专户理财必须支出“企业所得税”,在财报上有所体现,而如果寻找私募操作,则可以回避这项开支。专户理财对于许多企业的临时性投资需求来说,并不具有十足的竞争力。
票据融资被认为企业利用信贷放宽套现入市的一大渠道。2月17日,市场传言管理层将查1月份贷款去向,但管理层在2月18日称,这不过是例行检查,并非针对股市。
这个信息并没有引发市场的恐慌。“大家都知道这只是吓吓人,票据发出来了还能收回去吗?”李明荣说。
对于基金来说,牛市始终是好事,赚钱效应推动更多资金进入股市,当更多的资金被吹进股市后,场内的人唯有继续推动上涨和吸入资金。
当这条牛皮筋拉到极限时,就出现了17日、18日的大回调。
“现在各家的操作都不同,有加仓的,有减仓的,对后市的分岐在加大。”李明荣除了每天看着盘面上的多空大战,更关心的是实体经济的状况,“无论如何,信心是建立在实体经济好转上的。”
只是,在新增资金大量涌入下,这种信心正在被热切地放大。
“现在市场的心态是,数据差,预期之中,数据好,超预期。”李明荣解释说。
无论如何,新入场的资金对于身在市场中的人来说都是好消息,只是如果政策刺激的“强心剂”在市场中幻化为泡沫,担忧的就不止是身在市场的人。“在市场中,你只能走一步看一步,这也是中国特色。”王建新说。(张涵)
(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来源:中国证券网)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