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济南2月22日电题:绿色情怀书大爱——记山东万通集团董事长、优秀退伍军人王军 张玉清、卢军、高勇
从500元起家到拥有10亿元资产的山东万通集团董事长、退伍军人王军,多年来情注部队,倾心公益,接收安置复转军人,支援新农村建设,用绿色情怀书写了人生的大爱华章。
艰苦创业 1985年底,王军退伍回到山东东营老家。两年多的军旅生涯虽然短暂,但军人顽强拼搏的“绿色基因”深深融入了他的人生血脉。
上世纪80年代末,经商大潮涌起。王军发现,常年生活在船上的渔民缺少淡水和蔬菜。于是,他拿着借来的500元钱开始做起“以物换物”最原始的商品交易。
每天一大早,他用自行车从几十公里外驮回蔬菜和淡水,与渔民换海虾、海鱼等鲜活海产品,然后再驮到集市上去卖。就这样,“跑海”一年下来,他居然收入了5万多元。
尝到甜头的王军一跑就是5年,他也获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1992年,在获悉国家将加快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后,他转行干起了运输建筑沥青的“跑油”生意。没想到,接连发生的几起交通事故,几乎让他血本无归。
凭着在部队培养的坚毅品质,王军历经6年艰辛,走出困境,创立了东营市最大的运输公司——利达运输公司。
1998年,国家实行能源产业多元化经营改革。王军又以军人特有的魄力和睿智,融资500万元,兴办了万通石油化工厂。
没有技术,没有人员,没有厂房……王军与10多个工人吃住在废弃的窑厂里,靠一双双沾满泥巴的手,奋战100多天,成功安装起第一台15万吨的制青装置,创造了当年投资当年生产的奇迹,成为山东省民营投资炼油行业的“第一人”。
如今,万通石油化工厂已成为拥有多家子公司的大型企业──万通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拥有员工600多人,年利税7000余万元。
情系军营 “取得今天的成就,是部队给了我信心和力量,关心支持部队建设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王军时刻不忘部队的培育之恩。
公司成立之初,王军就宣布两项特殊招工政策:一是每年预留岗位,专门安排下岗和生活困难的复转军人;二是与部队建立联系,定期举办“军企两用人才”招聘会。
与王军同期入伍的东营籍20多位战友,复员后大都回到了家乡。2000年,战友魏秀山因企业破产而下岗,家中老人常年有病,妻子没有工作,靠蹬三轮车维持生计。王军了解情况后,安排魏秀山到公司财务部工作,他的妻子朱华芳到公司环卫处上了班。
2005年,战友商建训创办的建筑材料加工厂因大火化为灰烬。在他几乎绝望的时候,王军伸出援助之手,把他安排到公司任销售部经理。一年后,商建训凭着出色的业绩,被任命为山东省成武县利通公司总经理。
近几年,万通公司先后招进了23名企业下岗军转干部,安置了近百名退伍兵。
在万通,局域网上开设有“退伍老兵风采”专栏;每年建军节,公司都要举行“老兵茶话会”。退伍军人刘伟说:“我们这些退伍老兵在万通工作,感受到的是心灵上的慰藉、精神上的快乐和部队大家庭的温暖,是王军给了我们这个"幸福家园"。”
爱泽桑梓 2004年底,王军收到了一份特殊的“聘书”:北一村500多名村民联名请他回村挂职支部书记。
望着这份饱蘸着父老乡亲殷殷希冀的“聘书”,王军心绪难平:公司发展正处于上升期,离不开他;北一村发展正渴求帮扶,需要他。经过几天深思,他最终作出抉择,回村竞选支部书记。
在鞭炮声中,全票当选支部书记的王军扛着行囊搬进了北一村,开始了他的“兴村之路”——
多方筹措80万元,整修村容村貌,使北一村告别了“有路行不通、有水进不来、有电灯不亮”的历史;兴办村办企业,打造屠宰业、白铁加工业等“品牌”,振兴村庄经济。他还拿出30万元,新建“农村文化大院”,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2007年,北一村人均收入由3年前的1100多元提高到4100多元,成为东营市有名的“小康文明村”。
任职期满后,乡亲们在王军住过的门两边刻上一副对联:“王者风范创大业,军队传统惠民心。”
回到企业后,王军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发挥企业自身优势更好地帮助乡亲们致富。2008年3月,他向史口镇党委政府递交了万通集团支援新农村建设计划:用3至5年时间帮扶7个贫困村。目前,公司与4个村庄建立帮扶对子,在东营市率先走出了“以企促农、以工哺农”支援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2006年3月,万通集团投资上千万元的80万吨沥青脱蜡装置正在上马,王军提出要同步兴建年处理污水24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
董事会上,有人提出建污水处理厂需要耗资3000万,又没什么效益。可王军坚持与沥青脱蜡装置同步兴建。他说:“企业既要注重经济效益,更要关注生态效益,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洁净的环境。”3个月后,污水处理厂建成使用。
新华网成都2月12日电(刘永华、朱映涛、李奇松)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马厂乡旗山村特级伤残退伍军人陈志坤,20多年来,自强自立,创业致富后回农村老家创办“荣军养殖协会”,带领周边8个乡镇300多户群众脱贫致富。
(责任编辑:张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