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受伤的橘子
1500斤只卖47元 橘农在困惑挣扎中转型
□时报记者 蔡怀光 文 姜胜利 摄
时报讯 2月16日,衢州市石梁镇杨家源村。52号橘农杨道炎站在自家的柑橘地里,看着别人砍他的果树。
2月16日,衢州市石梁镇杨家源村。市农业局主管水果的副局长徐登富,卷着裤脚,铁青着脸,行走在各家果园里。果园的橘树很密,站在高处俯视,几乎望不到一点泥土。
2月16日,衢州市石梁镇杨家源村。浙江省副省长茅临生专程来参加 “衢州柑橘产业转型提升现场会”。临时会场离果园仅50米,会场的高音喇叭里,不断传出衢州各地农业官员向上级领导的汇报声。
从去年开始,就有一个问题让衢州农民很纠结———柑橘滞销。这个问题到现在还未解决。衢州去年柑橘产量96万吨,在各地帮扶下,现在才销出40万吨。
丰收年却遭遇滞销,从农民到政府,大家都知道衢州柑橘出了问题。
数量VS品质
副省长和副局长的忧心事
正在果园的徐登富,并未听到这个由副省长亲自参加的现场会内容———高音喇叭传来的声响,被果园里此起彼伏、刺耳的电锯声所掩盖。而“提升会”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指导农民自发砍橘树,给柑橘留出足够的光照空间。
对徐登富的采访,在杨家源村一户橘农的平房里进行。徐登富很心急,村民要搬凳子过来,他却掸了掸身旁一堆纸板箱上的灰,“坐,咱们就在这里谈吧。”
“‘销售难’早有征兆,只不过现在问题大了,大家才急起来!”徐登富开门见山。
“衢州柑橘位于种植区域的最北边,一直受气候条件的牵制。”徐登富说:“相比福建、广东等地的柑橘种植,衢州土壤酸性高,柑橘的口味存在先天不足。”
这厢在采访,隔壁却传来了争吵的声音。
“顶多0.2元(一斤)!你说你的柑橘谁爱吃?”黑龙江橘贩王宏远,嘴里塞着一个柑橘,对一名农户大声说:“福建芦柑、广东砂糖桔,就能卖到3元(一斤)以上。”
徐登富有些尴尬:“政府早就注意到本地柑橘档次低的问题。”
衢州政府曾两度动员农民“提升柑橘品质”。 “可是第一次,也就是上世纪90年代末,柑橘市场供不应求;2008年,又遇上冰雪灾,广东、福建的柑橘运不出来,衢州柑橘少了对手。”徐登富说,“两次动员最后都落了空,因为农民都觉得自己还是有钱赚的。”
“这次,大家终于吃了苦头。”徐登富捋了把头发,几片砍树时蹦到头上的木屑掉了下来,他对一旁的农民说,“只有把品质提上来,大家才有出路。”
砍VS不砍
橘农有些难受有些迷惘
杨道炎家里,堆着近3万斤柑橘。
“每斤成本要0.4元,现在卖一斤就亏0.2元。”往年这个时侯,他家的柑橘已经销掉了一半。而现在,他每天要往空地上拉去几十斤开始腐烂的柑橘。
橘园里,电锯声不绝于耳,村上的砍树队正在为杨道炎的果园疏树。天下着小雨,两人多高、枝繁叶茂的果树频频倒下。树叶抖出的雨水打了杨道炎一脸,可他伫立原地,连眼睛都没闭一下。
“养了这么多年,一下子要砍掉一半,我心里难受。”杨道炎狠狠地吸了口烟。
前几天,为了砍树的事情,杨道炎还和村官吵得不可开交。村里的技术员说:“我们劝了好几次,他还把我们轰出门。”
“我想通了,先砍一亩地再说。”杨道炎眼前这片果园,已经种了十几年,“如果今后果子真的变甜、价格真的高了,我再把剩下的5亩地改良。”
冒牌VS品牌
“风向标”村的沉寂
对徐登富的采访结束时,他重重地拍了拍之前坐的那叠纸板箱。扬起的灰尘下,是“福建永春柑橘”六个大字。“我们自己的果子,干嘛用福建的品牌?”他有些郁闷。
这样的纸板箱,从2002年起,就被衢州橘农大量使用,而其源头,在柯城区的柴家村。
柴家村,是衢州最大的柑橘外销点,被认为是衢州柑橘销售的风向标。全村220余户人家,通过合股等方式,开了70余家加工厂。上门收购柑橘、印刷纸板箱、包装后往外运,衢州近10%的柑橘,是从这里销出的。
徐登富说:“柴家村虽评上了农业先进村,但会上我是第一个投反对票的!”
今年,是这个“风向标”村近10年来最沉寂的一年。村支书柴卸家介绍,“全村今年的柑橘外销量,只有去年的4成不到。”
在柴卸家的家中,自行印刷的“美国Q橙”、“巴西一号”、“日本味一柑橘”、“芦柑之乡———福建”等10余种品牌包装箱,堆得已快顶到了3米高的屋顶。
“去年柑橘虽然滞销,但口味好、品牌响的柑橘还是挺受欢迎的。”衢州柑橘研究所所长刘春荣说,“可偏偏大家没往自身找问题,以为用人家的包装就行了,但批发商一尝口味,就知道这是冒牌的了。”
“想不通自主品牌的重要性,柑橘肯定卖不出好价钱。”徐登富说。
柑橘VS废纸
1500斤只换来47元钱
记者从衢州市农业局了解到,柑橘品质提升会后,衢州决定:到2012年前,争取把柑橘总产量降到75万吨以下。同时,把优质柑橘提高15个百分点。
“你有空可以去老产区看看,那里柑橘产量最大,滞销情况也最严重。至于价格,你简直无法想象。”衢州农业局副局长徐登富说。
皂角村,是衢州最老的柑橘种植园区之一。
在这里,记者正巧碰上每年辗转河南、安徽、浙江三地的柑橘代销商、皂角村人吴三洋。他正站在货车旁,清点橘农拉来的柑橘。
“狗担,7挑”、“华娟,15挑”、“老头,4挑”……虽然每挑重量150斤到170斤不等,但吴三洋手中的香烟盒上,只记下了每户橘农送来的挑数。
橘农吴红长拉来9挑半柑橘,至少1500斤,可是只换来47元钱。“不到3分钱一斤,等于白送!柑橘都卖不过废纸价了。”吴红长叹着气说。
吴三洋从村里运走了近10吨柑橘,但货车的终点并非果蔬市场。“我联系了安徽、河南的几家小饮料厂,这些橘子,只能便宜卖给人家做原材料。”吴三洋说。
皂角村口,就是国道公路。每天,300多户橘农还有一件必做的事情———把柑橘拉去公路旁的荒地。
“倒柑橘!再烂下去,整个屋子都要臭了!”吴长红收下47元钱后,又开着三轮摩托去了公路旁。
公路沿途荒地,约有1个足球场大小。这里的空气中凝固着一股酸味,就连泥土也成了淡黄色。
“算上今天这车,我大概已经倒了400来斤橘子了。”吴长红说,“辛苦一年后这样倒掉,就像割我们的肉一样。”
“如果他(吴三洋)不多拉几车走,过几天我还得到这里来一趟,”吴长红心里有些发毛,“我们已经按政府的动员,把橘树砍掉了一半,以后会怎么样,天知道了。”
■旁边新闻
“三疏二改”提升衢州柑橘品质
在2月16日衢州市举行的柑橘产业转型提升现场会上,衢州提出了推进柑桔“三疏二改”的技术:通过疏树、疏枝、疏果,使柑橘得到充足的光照;改进水里条件和改用有机化肥,提高土壤养分,降低突然酸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