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国家体育场隆重开幕。这是开幕式上的表演。新华社记者杨磊摄 新华网北京8月22日电(记者王洋 曹凯 赵博 刘宝森)北京奥运会开幕的夜晚,全球几十亿电视观众聆听三千儒生吟诵中国先哲孔子的名句——“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与此同时,三种字体的巨大汉字“和”依次呈现。
字字清晰,声声入耳。中国人透过孔子这一文化符号,向世界清楚地表达了这个国家的全球观和价值追求:和为贵。
孔子学院是个有说服力的例子。问世仅四年,以传播中国语言和文化为宗旨的孔子学院已经风靡全球,受邀在全世界70多个国家设立了262所分院,成为在全球推广中国形象的极佳品牌。“孔子远行,天下和平”的古老箴言正被中国变成推动世界和平的工具。
北京奥运会是体育的舞台,也是全球化的场合,对普通的中国民众而言,也是学习全球公民意识的生动一课。中国民众在奥运会的背景下,获得了新的全球公民意识,更加理性、自信、开放、包容。
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陈政说:“我们终于在世界舞台上亮相了,奥运会向世界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变,也为中国矗立在世界中心提供了契机。”
张声杰是青岛奥帆赛场1·3万名志愿者中的普通一员。“奥运会是百年一遇的世界盛会,而我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张声杰说,“我得到的是一个为世界服务的机会,一个展现中国人开放、热情和自信的机会。”
“北京奥运会是中国人学习成为"全球公民"的契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研究员史安斌说,奥运会是全球性的盛事,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在这里碰撞、交流,令中国人大开眼界。
史安斌说,在奥运会这个大舞台上,如果中国人展现的只是一片“中国加油”的红海洋,那么就无法摆脱“自我中心主义”的负面形象。“令人高兴的是,中国观众同样为外国运动员加油助威,营造热烈的赛场气氛。”
奥运举重比赛中,韩国运动员李培勇带着脚伤试举,场馆里所有观众起立,为他热烈鼓掌。“假如我能够举起来,我可能就会超过中国选手廖辉去冲击冠军,但是中国的观众却仍然给我热烈的喝彩和掌声。”他感动地说。
中国知名的国情问题专家胡鞍钢认为,开放主义是当今中国的主流,从四川地震灾区到北京奥运赛场,这一点显而易见。
今年五月汶川大地震后,国际救灾物资和救援人员源源不断地来到四川灾区,中国人民在与自然灾害的搏斗中,感受到国际社会的团结互助,地球村的意识得到深化。
奥运会开幕后,许多中国人从报纸上得知,伊拉克赛艇运动员的比赛服是自己的旧T恤,而短跑女将达娜穿着二手市场上买来的旧跑鞋参加比赛。
被感动的中国民众在网上为伊拉克运动员募集比赛装备,有人还成立了达娜的粉丝团——“娜迷”。一名网友留言说:“看到他们为参加北京奥运会所做的努力,我想到了当年只身赴美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的刘长春,相似的心酸经历让人动容。”
“奥运会意味着来自世界各地数不清的运动员和游客。对于东道国的民众来说,这相当于在家门口打造出一个小型的地球村,将大千世界凝缩起来,鲜活地呈现在他们面前,这是中国人增长全球意识的绝佳机遇。”一位国际关系学青年专家说。
这位专家说,发源于西方的奥林匹克精神强调对文化差异的容忍和理解,主张公平竞争和对他人的尊重,这与中国“礼之用,和为贵”的古代儒家观念从思想内涵上是相通的。
(责任编辑: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