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高考要基本素质和特长兼顾,给优秀的学生发展特长以充分的空间。如果中国的高考能采用二级制,中国的高中教育会变得更有效率,大学也更容易选拔人才
文/薛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2月6日发布的公告,引发了全社会对是否取消高考的文理分科的争论。
我也希望就此机会旧话重提,再次推出采取“二级”高考制度的建议。
大学要以通才教育、培养完整的人为目标,取消文理分科是在这方面迈出的第一步,势在必行。不过,取消了文理分科,高考应该有什么具体的改革和设计?这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不妨借鉴在美国的大学录取中行之多年SAT测验。
SAT一直被称为“美国的高考”,内容只有三项:批评性阅读、数学、写作。说白了,人家仅考语文和数学。SAT全称为“学术智能测验”(ScholasticAptitudeTest),顾名思义,考的不是专业,是求学所需要的基本智力水平。这不仅没有文理分科问题,而且通盘取消了专业考试。美国不仅“高考”如此,就是研究生入学的考试,如GRE(研究院录取考试),GMAT(商学院录取考试),LSAT(法学院录取考试)等等,也都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智能测验,无所谓专业。
考试没有专业内容,还如何选拔人才呢?这体现了中美教育最大的一个不同。中国的高等教育是专业导向,早期教育也迷信“童子功”,乃至中学就文理分科了,似乎一辈子干什么在十五六岁时就要定下来。美国的高等教育是素质导向,即使是上了大学,学生对自己未来的事业和专业也未必有确定的想法,但阅读能力和进行数字思维的能力是读任何专业的基础,关键是人要聪明。在这两项上强的人,学什么都快,以后应付新的挑战、换专业等等,易如反掌。所以,进学校前懂不懂专业是其次的问题。与此相对,在这两项上弱的人,即使先于他人学了一大堆专业知识,也没有什么前途。
美国的大学录取长年坚持这种看似简单的测验,当然还有与中国不同的条件。第一是录取标准多元,学生的社会背景和经验都会考虑进去。这一点,中国目前还难以效仿。不过第二点则有参考之处——美国还有其他的考试。
中国的高等教育基本是国家垄断。在这种体制下,不以单一的考试为标准,很难杜绝腐败。如果没有别的标准而仅看考试的话,采取美国那种SAT式的标准测验也未免太单一。其实,美国大学录取即使是考试的话,也非常多元。SAT属于基本的考试。过去大学录取竞争不激烈,考一项也就够了。但是,现在升学竞争越来越激烈,其他的考试就开始变得重要起来。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两个考试系列。一是SAT的专业考试,有二十项左右,文学、历史、数学、外语等等,覆盖面很广。另一个则是“高级课程”(AP)测验,即考生在高中时选修一些大学的课程,通过适当的考试后,在大学就获得了免修相关课程的资格。很多能力强的学生,不必不停地重复已经掌握的高中内容,可以在大学之外接受类似大学的教育。
中国的高考,应该参照这些经验,采取二级制度。第一级是智能测验,只有一张卷子,语文数学放在一起考。这是测试考生基本的学术能力。第二级则是专业考试,让考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在众多的专业中选两三门。这样,考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也就都能兼顾。
我为什么提出这样的建议?因为我是三十年前在文理分科的制度下参加高考,受害甚深。当时正式的考试就五门,内容非常有限,而竞争又比现在厉害得多。结果是,我们不得不拿着薄薄的课本反复地读,拿着围绕这些课本的复习资料和习题反复地演练,许多内容重复五六次也不止。我们这些文革中长大的人,学业荒废了很多。刚开始复习时,脑子一片空白,所以虽然内容狭隘,但仍然觉得学到不少东西,很有趣味。但是,随着高考复习的展开,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多,学习内燃机车就变得越来越乏味,最后甚至感觉到自己是在为了上大学而服刑。而我当时对历史感兴趣,但不管有多大兴趣,为了高考也只能看那几本高中课本。后来实在乏味,我索性拿起范文澜的《中国通史》来看,一下子爱不释手,知识长进很快。可惜,读这些书在高考中并不算数,只能偶尔为之。那时我就在设想:如果有中国史、世界史等等专业考试,考得深一些,我的日子就好过多了。再想想现在的学生,从小不是荒废学业,而是经历了过分的“智力开发”,他们高考复习时要重复的次数,肯定比我们当时还多得多。这不知浪费了多少孩子的青春。
高考要基本素质和特长兼顾,给优秀的学生发展特长以充分的空间。现在美国的一些精英高中,已经有了比大学还难读的声誉,学生受益于大量的高级课程。美国式的高考,则保持了足够的弹性,使这些学生的才能和精力不会在升学战的压力下浪费。如果中国的高考能采用二级制,中国的高中教育会变得更有效率,大学也更容易选拔人才。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