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山西古交2月24日电
新华视点:生死大营救——山西屯兰矿难362名矿工生还纪实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陈忠华、晏国政
2月22日凌晨,山西焦煤集团西山救护大队副队长王增全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
他被告知位于50多公里外的古交市的屯兰矿四采区发生瓦斯爆炸事故,火速前往救援!
在接下来的十几个小时里,一场组织有序、救援及时、科学有效的生死大营救在矿井深处紧张地展开。
国家安监总局局长骆琳评价这场生死大营救说:“整个救援工作及时、有力、有序、有效,众多部门参与事故抢救,为挽救矿工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使362名矿工获救生还。”
快些、快些、再快些 险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王增全接到任务后,带着队员们心急火燎地往事故现场赶。
事故发生不到4分钟,屯兰矿就启动了应急预案,井下全部停电撤人,请求救护队支援;3时50分,山西焦煤集团及西山煤电集团公司全力投入抢险救援。
很快,西山救护队76名指战员越过崎岖不平的山路赶到现场。5时20分,第一批队员下到井下。6时整,王增全带着另外一批队员也下井了。
整个救援过程中,抢险指挥部累计从霍州、阳泉、汾西、西山调集了4支矿山救护大队、18个小队,共224人火速赶赴事故矿井开展救援。
井下生死不明的被困矿工,时刻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心,也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山西省主要领导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组织指挥抢险救援,国家安监总局负责人也紧急赶赴前线,要求全力搜救被困人员,只要有一分希望,就要尽百分努力,确保不留死角。
危险、劳累、饥渴,全然不顾 王增全和队员们在井下的每个巷道、每个角落、每个硐室紧张有序地搜索着。井下救援的种种艰难,地面上的人很难想像出来。
屯兰矿本身就是高瓦斯矿,事故发生后瓦斯浓度高达15%,已经在引发爆炸的范围内;井下一氧化碳浓度则达到了3800PPM,是最高限值的150多倍。
王增全说:“这就意味着,井下随时有发生二次爆炸的可能。与此同时,井下情况也不明确。我们只能边检测、边搜救。”
“更艰难的是,每个队员要背负着25公斤以上的救援设备。”王增全说。这些救援设备包括氧气呼吸器、检测有毒有害气体的仪器仪表、自动苏生器、备用氧气瓶、担架等。此时,事故矿井下的温度高达30摄氏度,队员们一动就是一身汗,身体水分流失很大。
他们每搜索一个区域,要步行6公里以上。一趟下来,需要两个多小时的时间。王增全说:“到晚上7点搜救工作结束时,我们共搜救了5个工作面,步行里程在20公里以上。”
22日下午3点15分左右,国家安监局局长骆琳一行赶到事故现场,对事故的救援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在井口实地查看了救援情况。这时,井下的王增全等救护队员在完成第一轮搜索后,正坐在他们多次走过的巷道中,喝着下井后的第一口水、吃着当天的第一口饭。
“抢险就是为了赢得时间,渴了、饿了,谁也顾不上。”坐在办公室接受采访的王增全仍然神情坚定。
次生事故威胁救护队员安全 井下的搜索紧张、细致,同时还需要小心翼翼。弥漫的毒害气体、随时可以爆炸的瓦斯、崎岖又不熟悉的道路……这一切随时威胁着救护队员的生命安全!
矿井外,“次生事故”这个名词也同样绷紧着各级各部门领导的心。从中央领导,到抢险指挥员,都反复强调一句话,千方百计保证救护队员的安全,防止发生次生事故!
下井前,屯兰矿制定了详细的救援方案。在井上成立救援指挥部的同时,矿领导下井靠前指挥,成立了井下救援指挥部。有着十几年矿山救护工作经验的王增全事后说:“这些措施为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和保证救护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下井前,王增全要求每个人认真检查救护设备,同时在井口留有救护队员随时待命接应。下井后,由侦查队员探路,然后由各小队队长带领开展搜救工作。
行进过程中,要求每名队员保持一定距离,防止受损坏的顶板坍塌,同时对其他紧急情况进行照应。更重要的是,救护队员们平常就坚持严格的训练,并受到多次抢险事故的锤炼。
王增全说,救护队员年龄不能超过40周岁,平时要进行严格的体能、业务素质、仪器使用等方面的训练和考核。
22日晚7时,王增全和其他救护队员们全面完成井下的救援搜索任务,顺利升井,没有一名救护队员发生事故。
23日上午,眼中仍布满血丝的王增全说:“在十几个小时的井下搜救中,我们找到了62位遇难矿工遗体,成功营救出了6名遇险矿工,救护队员在井下对他们紧急输氧后,迅速将他们运送出井。其余矿工通过自救、互救脱险。”
国务院屯兰矿事故调查组副组长赵铁锤24日表示,面对复杂的灾情,救援工作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成功,是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重要指示精神的结果,也体现了国有大矿较好的基础和应急救援能力。对这起事故抢险救援工作应当给予充分肯定。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