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上海试点医疗卫生联合体 市民看病自付比例更低

  最近,本市发布相关消息称,上海市民各项主要健康指标继续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2008年全市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为81.28岁……今天上午,来到由本报联合新华社长三角新闻采编中心、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东方网新闻采编中心推出的2009第二届上海市“民生访谈”,与本报记者等畅谈与民生相关的医药卫生改革等各项新举措,指导市民科学就医,解决“看病难、吃药贵”的问题。


  继上海重点打造“15分钟就医圈”之后,今年本市将试点区域性医疗卫生联合体、通过“5+3+1”模式等,计划经过3年左右的努力,成功打造“1560”就医圈,基本达到中心城区居民步行15分钟到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郊区市民60分钟可到达三级医院,使得上海人的就医更为便捷、优质、安全。

  1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实施方案》。到2020年,将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今年,市卫生局将结合本市实际,深化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确保全体居民都能公平获得适当的、负担得起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全面改善群众健康水平,建成亚洲医疗中心城市之一。

  现场实录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上海率先实现医疗保障全覆盖

  人人享基本医疗服务

  记者:全国两会即将召开,日前国务院通过新的医改方案,这对今后市民就医将产生何种影响?

  徐建光:1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从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稿看,基本医疗保障的覆盖面将进一步扩大,部分群众看病贵的问题有望得到缓解。导致看病贵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一部分群众依靠自费看病,经济负担较重。上海虽已在全国率先实现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保障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2008年,仅农民保障率就达98.5%,人均筹资达500元,居全国最高,但也存在保障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药品零差率减少药费支出

  记者:新医改方案提出要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用药的安全性和可及性。去年起上海开始试点药品零差率,降低市民购药价格,今年这方面有何新措施?

  徐建光:与非基本药物的不同点在于,基本药物将大大压缩流通环节,实行招标采购、集中配送,避免出现药价虚高现象。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报销比例要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以进一步减轻群众基本用药费用的负担。今年,市卫生局将积极协调发改委、财政、医保、物价等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实施方案》。

  本市自去年10月1日起,率先在郊区1760家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品零差率政策,12月28日起又在全市23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了166种基本药品零差率政策,运行至今进展良好。据初步估算,一年将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的患者减少药费支出高达1.65亿元。今年要继续加大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投入,做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支两条线,逐步扩大“零差率”覆盖的药品范围,同时探索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药事管理费”。

  鼓励医学生远郊医院工作

  记者:最近本市推出居住证转户籍政策,上海在推动医生向郊区发展方面,有没有待遇或职称方面的优先考虑?

  徐建光:我们正在研究吸引优秀的医务人员到远郊从事医疗工作,希望吸引全国各地医生到上海,在这方面将推出一系列的具体政策措施。鼓励一些医学院学生在远郊医院安心工作,他的住房、晋升和工作待遇等,我们都有非常具体的吸引政策。

  医疗卫生联合体试点

  记者:在上海大医院看病,给人的感觉总是排长队,今年卫生部门将如何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徐建光:过去我们实行定点就医、分级医疗制度,小病轻病在基层医疗机构,大病重病才到大医院。2000年医保制度改革后,取消定点医疗,居民持医保卡在全市医疗机构可自由就诊,加上各级医疗机构收费标准、报销比例差距不大,许多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解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都到大医院诊治,导致三级医院人满为患。部分患者一天内在不同医疗机构重复就诊,严重浪费医疗资源。

  三级医院忙于应对普通疾病,不利于充分发挥诊治疑难杂症、开展医学科研的应有功能。最近,市卫生局正在研究解决这个问题。基本思路是构建以三级综合性医院为龙头,由若干个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的区域性医疗卫生联合体。在组建联合体的同时,还要实施居民选择联合体定点就医,医保以联合体为单位按定点人数总额预付,拉开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收费标准和医保报销比例等综合改革措施。一方面,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保给他的支付比例更高,老百姓自己要支付的比例更低,发挥经济杠杆作用。以后建立联合体,也让市民有选择,如果选择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里不管是一级医院、二级医院或三级医院,自付比例低一点。这项改革有助于建立一个节约医疗资源的机制,建立分级医疗制度,形成有序的就医秩序。我们考虑今年主要是做方案,并选择部分区县开展试点。

  外来人口同享免疫接种服务

  记者:新医改方案提出要逐步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现在上海新生宝宝享有很全面的计划免疫服务,本市外来农民工子女是否也享有与市民同样的免疫接种服务?

  徐建光:上海积极开展外来人口免疫规划服务,本市外来人口享有与本市居民同等待遇的免疫规划疫苗免费接种服务。2006年起,上海全面实施“外来人口免费免疫”政策,针对农贸市场、工地、民工学校等外来人口集聚地开展广泛宣传,提高外来人口对免疫规划和免费接种政策的知晓率,提升外来人口接种免疫规划疫苗的主动性,接种率逐年上升。目前,外来人口的调查接种率已从2001年的60%左右提高到2008年的99%以上。

  本市已将免费接种的“8苗防9病”扩大到“11苗防12病”(“11苗防12病”指可预防乙型肝炎、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白喉、百日咳、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甲型肝炎等12种传染病),为适龄人群增加免费提供甲肝疫苗、麻腮风疫苗、流脑AC群疫苗、无细胞疫苗白百破接种服务。扩大乙肝疫苗免费接种人群范围,在现有基础上将免疫规划内乙肝疫苗接种人群扩大至≤18周岁人群;按照自愿接种的原则,逐步将乙肝疫苗免费接种对象扩大至在本市居住满6个月以上的常住人群。通过增加免疫规划疫苗种类和保持高水平接种率,本市疫苗可预防疾病连续十多年被控制在历史低水平。

  不出社区可享中医药服务

  记者:推拿、针灸、刮痧等传统中医项目,深受市民喜爱。继去年中医中药进社区后,今年将有何具体的推广措施?

  徐建光:为进一步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使简便实用的中医诊疗技术更大范围服务于临床,自2005年起,连续3年在全市范围内遴选招标了12项中医特色明显、疗效突出、有利于临床使用推广的专项中医药适宜技术研究项目,成立了由全市知名三级医院适宜技术领衔专家组成的“中医药适宜技术社区推广与应用讲师团”每月赴各区县为社区医务人员传授专项中医药适宜技术。3年来,讲师团培训已覆盖全市19个区(县)、23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累积培训社区医务人员1463人次。全市33家中医药服务社区示范点、126家社区中医药服务达标建设单位均配备了中医适宜技术设施设备,能积极开展4种及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中医门诊量稳步上升。今年,我们将继续遴选5项中医药专项适宜技术开展专项技能培训,并全面开展普及型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工作,加大中医药保健养生、食疗药膳等宣传和推广力度。

  小病小看 大病大看

  -科学看病就医观

  倡导新看病就医观

  记者:徐局长,您身为专家,对于现在不少市民总觉得“看病难、吃药贵”,如何看待?

  徐建光:“看病难、吃药贵”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在看病吃药问题上,确实存在让市民不满意的地方,对此政府各部门正在强化投入,大力改进;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有不少矛盾是由于医患之间、药患之间的信息占有不对称造成的。我是医生,给别人看病;有病时,也曾让别人看过病;现在又管着看病、吃药这两摊子事。从我的观察看来,我们医院里实际上有一大批年富力强、技艺精湛,甚至是掌握国际上最前沿医学技术的医生。这些四五十岁的人与许多老一代前辈专家相比,名气还不是很大,一技之长还没被大众了解。如果大家都去请老专家看病、等老专家手术,光排队就够受的,当然叫苦不迭了。要改变现状,就要倡导新的看病就医观——小病小看,大病大看,什么样的病选择在什么样的层次和范围看,逐级就诊,有序就医,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可就近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区级医院诊治。最近上海医学界和市科普出版社把38家“名、特、优”医院1200余位高级医学专家临床治疗特色介绍汇编成《东方名医名院录》,为市民提供了一份详实可靠的就医指南。

  医生一天至少看几十个病人

  记者:我有个朋友在国外当医生,一天只看10个、20个病人,而且都要预约,请问上海和国外医生的看病情况有什么不一样?

  徐建光:从工作量上,上海医生承担的任务很重。据统计,2008年全市各医疗机构诊疗总次数为15238.39万人次,比上年上升15.29%;2008年全市各医疗机构出院人数209.48万人,比上年上升7.60%,住院手术人数为70.54万人,比上年上升9.03%。以上海的一天来计算,上海平均每一天医疗机构看病人次达41.63万人次,平均每天医疗机构出院人数达5723人,平均每天医疗机构住院手术人数达1927人。

  由于目前上海病人可持医保卡自由就诊,三级医院和许多区县中心医院人满为患。加上每年要承担大量的外地门诊和住院病人,许多医院不堪重负。近年本市医疗机构的外地出院患者人数大幅攀升,部分技术优势明显的三级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外地患者比例甚至已逾半数。上海很多医生的工作量很大,一天要看几十个,甚至上万个病人,许多三级医院门急诊都是超负荷工作。希望广大市民要理解、体谅。

  市民健康指标已达世界发达水平

  -建设健康城市

  主要指标全国领先

  记者:最近发布的上海市民平均期望寿命超过81岁,同期公布的上海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也较低,请问这些上海市民主要健康指标代表一个怎样的水平?

  徐建光: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标准,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健康水平主要有三大指标:人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提高市民健康素质、改善市民健康状况、提升市民健康水平放在卫生工作的重点位置。据统计,2008年,全市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为81.28岁,其中男性79.06岁,女性83.50岁。全市孕产妇死亡率为12.36/10万,其中本市户籍为6.91/10万。全市婴儿死亡率为5.61‰,其中本市户籍为2.96‰。2008年本市市民各项主要健康指标继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水平,继续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

  迎世博“五个人人”

  记者:明年上海将召开世博会,今年是迎世博的最后关键一年,本市全面启动新一轮的建设健康城市三年行动计划,作为一名上海市民,我们该怎么做?

  徐建光:2009年,本市将全面启动新一轮建设健康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将把建设健康城市与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紧密结合起来,重点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和“五个人人”健康市民行动,即人人动手清洁家园、人人劝阻室内吸烟、人人坚持日行万步、人人掌握控油控盐、人人学会应急自救,逐步提升公众健康自我管理能力。

  合理利用资源比多建医院更重要

  骆新(市政协常委、东方卫视评论员)

  很久以来,坊间对医疗卫生从来不缺批评:手术红包、医托药托、药价虚高、无证游医……最终,这些不合理的现象被总结归纳为一句话——“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有不少人指出,这是我国人口众多、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一种表现,若要彻底根治“看病难、看病贵”,必须政府加大财政投入、不断丰富医疗资源。这种见解,自然有其合理性,但如果将“丰富资源”仅理解为政府舍得花钱多建几所医院和卫生所,那是误读了其中的深意。

  今年,千呼万唤的“新医改方案”终于出台,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其实,上海在这方面早已走在全国前列,基本医保覆盖面,几乎达到百分之百。上海连续12年把“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纳入市政府实事工程,基本达到“中心城区的居民只要步行15分钟,就可到达医疗机构”的标准;规划实现郊区每个区、县配置1所三级医院,使郊区居民能在60分钟内到达三级医院。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1560就医圈”。

  乍一看,“1560就医圈”似乎是纯粹靠政府加大投入、多建设、多设点来完成的,实际上,这一理念所体现的并非医疗机构数字的简单增加,而是医疗服务分层次、分梯级地满足群众“便捷、优质、安全”的医疗卫生需要。简而言之,绝不是以“大跃进”思路搞重复建设,而是依托现有医疗资源、特别是三级医院的资源,采取“5+3+1”模式,带动已有的中小医院和社区卫生医疗机构进行“升级换代、合纵连横”,彼此达成有效的互补、合作。

  上海现有的医疗资源并不差,即便是一个拥有18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人均医疗资源的占有率与全国其他许多地方相比,还高出不少。可为什么总感觉“不够用”?说到底,还是跟目前人们对医疗资源使用的“扎堆”有关。群众普遍认为“就诊秩序比较混乱”,很大程度上是针对三级医院而言的,三级医院“吃不下”,而大量中小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却“吃不饱”。无论多小的病,大家都习惯到三级医院,部分患者甚至一天内在不同的大医院重复就诊,这就造成医疗资源“过度使用”与“严重浪费”并存,影响了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分工。

  最近,针对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的“老大难”问题,上海正想办法研究解决措施,基本思路是“推进医疗资源整合,构建以三级综合性医院为龙头,若干个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的区域性医疗卫生联合体”。如某著名三甲医院设立一个地区的三级分院,就不能完全“重打鼓、另开张”,因为建一个“独立王国”成本太高,这就既需强调内部医疗人员的轮岗,治疗方案也要互认。同时,还要带上几个二级医院和一批社区卫生中心,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医疗网络,相互支撑,彼此照应。

  他们的关系有点像打仗时的“策应”。说白了,没有大医院的医疗信誉和技术所支撑的小医院,开得再多,也难赢得患者的信任;而没有小医院分流的大医院,医生再敬业,也不可能在患者蜂拥而至时,永远面带微笑,也就容易收获“服务质量太差”的评价。所以,对现有医疗资源的优化及合理利用,要比盲目发展医疗机构更重要。

  要解决这一问题,还要倡导一种新的“就医观”。小病小看,大病大看,不必一窝蜂集中在三级医院和名医专家那里。逐级就诊、有序就医,这也算是患者对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吧。

  记者手记

  找对医生是捷径

  记者 许沁

  跑卫生条线这几年,同事、朋友渐渐把我当成半个“医生”。身体不适、要去医院,都先来问我,该找哪位专家看?“专家”固然临床经验丰富,但当代医学专业细分化趋势加快,一位优秀的医生,其绝技往往只聚焦在某一专科诊治上。如患者不了解清楚,盲目求医,或只看年资和名气,往往会陷入费钱费力、过度治疗的误区。

  在上海的不少三甲医院,一些特色专科确实在全国非常有名,不少外地患者慕名而来,只为了能挂上名专家的号。其实,这不仅需花费两三百元的专家挂号费,第一次见到专家,也是先从简单问诊开始,从最基本的检查开始,一步一步诊断,这样不仅花销多,而且也太盲目了。

  不少人抱怨“上海的医院为什么这么挤”“名医看病也是"嘴贵"”……可在就医上,专家资源在相当长时间将是稀缺的。目前,本市所有三级医院每日门诊量达到6000至7000人次,最多可达到1万多。像瑞金医院、中山医院、华山医院等一年门急诊量要达到200多万,其中70%至80%都是常见病和多发病,甚至是诊断明确的慢性病配药。如果不能对常见病、多发病、重症和疑难杂症进行合理分级和分流,看个普通感冒也要到三甲大医院挂专家号,不能做到“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那上海的大医院会永远拥挤不堪,专家号也永远都是紧俏的。

  其实,看病捷径同时也是既省钱又省时的最好方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找对医生。疑难杂症或肿瘤等严重恶性疾病,请知名专家诊断或多科专家联合会诊;普通疾病可以先从全科医生、专科医生看起,从基础检查做起。等到检查报告出来后,再请名专家会诊。不要一想起看病,就到大医院;一看病,就盲信专家。

  现在,市民到就近社区服务中心可享受门诊诊查费减免,本市卫生部门大力培养全科医生,今年还将试点区域性医疗卫生联合体,今后在联合体里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自付比例低,鼓励市民“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希望有一天,当不再有这些“减免”、“奖励”措施时,大家也能自觉地科学分流看病就诊。

  (来源:解放网-新闻晚报)
(责任编辑:张勇)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徐建光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