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云南昆明。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梨园水电站地质勘查及施工成果鉴定会在这里召开,由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多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对梨园水电站施工中使用的多项先进技术给予了充分肯定。
在施工现场,看着导流洞几近完美的爆破作业面,抚摸着光滑的洞壁,院士们感慨地对这件“艺术品”的创作者、武警水电二支队官兵说:“在如此复杂的地质条件下,能把光面爆破做得这么好,你们的施工水平堪称一流。”
横立在金沙江上的梨园水电站,地处云南香格里拉县与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交界处,旁边就是终年银装素裹的哈巴雪山。这里本是一片蛮荒、僻静之地,但从2008年5月28日开始,一切都不一样了。
这一天,水电二支队奉命挺进,参与梨园水电站的兴建工作。刚进驻,官兵们就领教了这里的艰辛:山水相连,滩险浪急,连一块合适的宿营地都找不到。最后,官兵们选择在施工目标导流洞旁就近开挖一小片空地,搭建了几顶彩条布帐篷,100多名官兵就这样将就挤在一起。
住宿的问题算是解决了,但官兵们吃饭和物资保障问题让带队的唐三荣支队长彻夜无眠。2400米的高海拔使得官兵们吃的常常是夹生饭,进出水电站的山路蜿蜒崎岖,塌方滑坡随处可见,由于交通不便,部队所需的生活物资和部分紧缺施工材料经常靠人从“外面的世界”肩扛背驮运进来。
环境的艰苦对于常打恶仗的水电兵来说,算不上什么。真正让官兵们犯难的,是一只凶恶的“拦路虎”:梨园水电站两条全长1200米的导流洞岩体结构脆弱,几米之外就有一个新的围岩断层,地质复杂,石层破碎,遇风遇水就会风化成泥,洞内开挖危险系数、技术难度非常高。
为夺取攻坚战的胜利,全体官兵夜以继日,艰苦鏖战。每当施工中遇到险情和技术难题,副总工程师卓战伟都要亲自上阵组织指挥。有一次,在2号导流洞中层拉槽施工会战中,他高烧近40摄氏度仍坚守工地,怎么劝都不离开,战友们心疼地掉下了眼泪。四川籍四级士官肖良忠的老家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受灾严重,父母年老多病,妻子无固定工作,但他没有给组织提任何要求,一再请缨从事最艰苦、最危险的喷锚工作。
在水电官兵的顽强拼搏下,两条导流洞提前6天贯通,首台高18米、宽15米、重385吨的钢模台车在8天内完成安装……在短短172天时间里,水电官兵接二连三实现多个施工节点目标。
面对纷至沓来的各种赞誉,四级士官、重机操作手朱德峰说了一句最朴实的话:“深山峡谷是我们水电兵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一想到我们的双手能点亮万家灯火,为国家经济建设出一份力,一想到山坳将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就浑身是劲儿,再苦再累也算不了什么。哈巴雪山不会忘记水电兵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