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法制日报

“东汽精神”启示录 记在特大地震中“泰山压顶不弯腰”的东汽公司

  在共和国的工业版图上———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这座拥有42年历史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备受世界瞩目。

  2008年的深冬,东汽厂房机声隆隆,车间焊花闪闪。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这里,详细了解公司地震后遭受损失和恢复生产情况。
当听说企业在震后不久就迅速恢复生产、2008年已实现年产100亿元的目标,总书记感慨地说:“这些成绩来之不易。东汽广大干部职工发扬了"泰山压顶不弯腰"的精神,充分体现了工人阶级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你们是好样的!”

  巍巍龙门山不会忘记,滔滔绵远河不会忘记———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山崩地陷,特大地震突袭而至。龙门山下、绵远河畔的东汽汉旺生产基地惨遭劫难,职工、家属伤亡惨重,厂房、设备严重损毁。

  面对灾难,不屈的东汽人“泰山压顶不弯腰”,心手相握、共赴灾难,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

  大灾之际,天地之间,“东汽精神”气贯长虹。

  迎难而上震不垮敢于胜利创新业

  这一幕,永远成为东汽历史上的惨痛记忆———

  地震中,全厂辖区职工和家属300余人遇难,1000余人受伤,其中200余人重伤;

  地震中,全厂5100余户职工住房遭到破坏,上百万平方米厂房倒塌或损毁;

  地震中,全厂2000余台生产设备损坏,全厂直接经济损失近27亿元……

  就这样,一个有着42年发展历程、产值过百亿元,研发大型火电、风电、燃机以及核能发电设备的共和国重大装备企业,被大自然以极端的方式重创。

  然而,人们意想不到的是,震后仅仅三天,东汽人竟像往常一样参加招标会———

  2008年5月15日,东汽如愿拿下了“震后第一标”———价值3亿多元的33台风力发电机组的订单。

  在风电事业部总经理张生平手里,有这样一份“东汽记事表”:

  震后第7天,与中节能风力发电投资有限公司一次签订价值12.44亿元的风力发电机组合同。

  震后第10天,与印度DFPS公司签订一台5万千瓦工业透平合同。

  震后第12天,与华能公司签订13.65亿元火电和风电机组合同……

  一个遭受地震重创的企业,能够拿到合同不容易,完成合同更是一段艰难坎坷的路程。

  从恢复生产的那一天开始,东汽人就把完成西固电厂机组当成“头号任务”。平时要2个月完成的总装,他们硬是抢在1个月内完成了。2008年10月,第一台机组按期交货;11月,第二台机组交货。虽然迟了一个月,但没有耽误西固电厂的冬季供热。

  2008年,东汽人在经历了巨大灾难之后,完成了2320万千瓦的产品产量,是当年原生产计划的108%,完成了108亿元的产值,比2007年增长了13%,把地震造成的损失和时间最大限度地抢了回来……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2008年8月1日,四川德阳市雨过天晴,碧空如洗。东汽新基地隔板制造中心在德阳市八角井破土兴建。

  这是东汽公司灾后重建迈出的第一步……

  新东汽位于德阳市八角井的旌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2600亩,总投资约50亿元。

  东汽党委书记何显富说:“恢复重建绝不是原有厂房、设备的复制,而是要向更高的标准前进,就是要建成管理一流、技术一流、质量一流的新东汽。”

  目前,新东汽三分之二的工程已开工建设,预计2009年4月建好一个车间,力争年底前完成主体工程建设。以此为起点,东汽又将迈出新步伐、踏上新征程……

  “越是大灾大难,越能激发东汽人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勇气,这就是"东汽精神"的基石。”东汽总经理张志英说。

  甘于奉献无所惧不怕牺牲向前冲

  杨峰很瘦,安静地坐在椅子上,几乎一动不动。但那薄薄的一次性纸质防护工作服里,却掩藏着一种坚强。

  2008年5月12日下午,当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把曙光山下的东汽厂变成废墟时,杨峰正在德阳的东汽树脂分厂上班。听说汉旺基地受灾惨重、东汽中学垮塌时,杨峰的脑袋“嗡”地一下炸了。他19岁的儿子,就在汉旺的东汽中学读高中二年级。

  一心想救出儿子。“可是,当后半夜第一个孩子的尸体被挖出来时,我的想法变了!”说到这里,杨峰的语音低缓下来,“那个孩子半截身子露了出来,还有一半埋在水泥板下。我们几个挖掘的家长一看,已经死了,就想去别的地方挖。可是,孩子的母亲却跪下来,抱住我们的腿,哭着求我们帮她把孩子挖出来,她要"好好地抱着他"。”

  “从那时起,我就下决心,要挖出每一个孩子,无论他是活着,还是已经死去。”杨峰喃喃地说。

  17日凌晨3时许,当挖掘进行到最底处一层时,杨峰终于看见了自己的儿子。在教学楼一层的大门口处,23个孩子挤在一起,在即将逃离大楼的一刹那,被瞬间垮塌的楼梯无情掩埋。

  在东汽,像杨峰一样可歌可泣的故事,俯拾皆是。

  “5·12”大地震中,东汽共有300多名职工和家属遇难。但是,东汽人没散、心没乱,震后救援工作马上展开,1小时后抗震救灾指挥部成立,当天下午就确定了指挥部分工名单并派人口头传达到了各救灾单位。

  “如果没有这个指挥部,东汽将增加多少人员伤亡,谁都不敢想象。”东汽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孙岩松说。

  百折不挠齐心干艰苦创业志弥坚

  在树木葱翠的曙光山半山腰,一座巨大的“汉旺5·12”地震公墓正在紧张修建。在距公墓几百米的一片山坡上,竖立着很多墓碑,长眠在这里的东汽建设者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记载着绵远传承、生生不息的“东汽精神”。

  这片山坡被上了年纪的东汽人称为“英雄坡”。

  “其实,东汽人不怕牺牲的精神,并不是地震才震出来的。”东汽党委书记何显富说。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东汽作为“三线”企业初建时,从哈尔滨、上海等大城市来到曙光山下的第一代创业者们,牺牲了青春和优裕的生活。

  曾任东汽副厂长的徐均平回忆起这段艰苦创业史,至今无比自豪。

  东汽“元老”们在刚建的厂房中开创的奇迹,成了“东汽精神”最初的诠释。东汽第一任厂长丁一将其归纳为“一根麻绳闹革命”精神。正是这股百折不挠、迎难而上的斗志,在随后的漫漫岁月里代代传承,鼓舞着东汽人克服了一道又一道难关,让东汽人“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

  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一代一代的东汽人终于在这片土地上,从无到有,建成了一流的发电设备生产基地。

  82岁的东汽第一任老厂长丁一,谈起建厂初期那段艰辛岁月,感慨万千———

  “1980年、1981年、1982年,是东汽最困难的三年。国家那三年没有汽轮机生产任务。其实我们也可以向上要工资、报亏损,但我们是生产单位,不是机关,不能坐等救济工资。找国家要,那老脸也不好搁呀!”

  为解决全厂职工“吃饭”问题,在1981年上半年的职工代表大会上,丁一提出了“做行商,吃杂粮,创名牌,争大上”的口号。

  步入新世纪,东汽进入黄金发展时期。

  2000年的夏天,尤永红,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成为又一个倒在东汽工作岗位上的无名英雄。正是这样默默奉献的第二代东汽人,让“东汽精神”继续升华。

  “当时,北京和济南连续有两个投标项目。尤永红连续熬了4个通宵,回到厂里,把行李直接放在办公室,又泡到计算机上赶图纸。”他不知道,此时,极度的疲累已经把死神引到了他的身边,尤永红因为淋巴癌去世了。他走的时候,孩子才几个月大。

  熊世鑫,让人们看到了“东汽精神”在第三代东汽人身上的薪火相传。

  23岁的他,长得白白净净,见人常常憨厚一笑,脱下安全帽,一头烫染卷曲的头发立刻暴露出“80后”的倔强个性。

  熊世鑫是东汽德阳主机二分厂的一名钳工,也是第三代东汽人。他的爷爷是东汽创业的元老,父亲是东汽多年的“老劳模”,自己刚刚从东汽技校毕业参加工作一年多。东汽宣传部的同志告诉我们,他是厂里有名的“情歌王子”,曾在全厂歌曲大赛中获奖。

  “5·12”大地震发生的当天晚上,熊世鑫火急火燎地抢着跳上厂里的救援车,随着蓝色的人流从德阳赶往汉旺,“想救出几个人”。在倒塌的楼房里,熊世鑫看到了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李海东被压在废墟下。为了帮海东撑下去,熊世鑫一直陪了李海东10多个小时,直到李海东闭上眼睛。

  翻开厚厚的《东汽四十年》,一篇篇回忆录无不透出东汽人百折不挠、艰苦创业的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使东汽创造了从1974年投产至2007年“33年不亏损”的奇迹。

  自主创新不言败勇攀高峰克难关

  在东汽人眼中,东汽第一任厂长丁一倔强而执著地带领干部职工历时8年、自主研发30万千瓦汽轮机组,依然是“东汽精神”里程碑式的象征。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我国还不能自主生产30万千瓦火电机组。东汽人从零开始进行研发。那几年,东汽任务很少,资金紧张,但是,东汽人勒紧裤带,自筹数百万科研经费进行研制,到1980年,大部分关键部件已研制成功。

  1983年,东汽终于成功研制出了30万千瓦机组,并定点山东黄台电厂。

  但困难接踵而来:电厂要求必须在厂内试车并每分钟转到3000转———这种出厂前的空负荷试车风险非常大,在国际上尚无先例。但东汽干部职工在技术难度极大的情况下,成功地进行了试车。

  这台机组的诞生,缩短了国产化大型机组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让东汽人自豪的自主创新还包括“851”叶片———这种长度为851毫米的叶片在世界各地从来没出过事故。

  1991年,东汽从国外引进60万千瓦机组生产技术时,国外专家曾以怀疑的目光审视着东汽人。

  60万千瓦机组,对当时的东汽而言,是决定未来发展局面的界碑,是决定东汽今后在同行业中地位、与世界先进水平距离的标尺。

  1996年11月、1997年11月,两台机组分别在山东邹县电厂成功投运,并创下多项全国第一!

  从此,东汽与哈汽、上汽平分秋色,不仅形成了国内电力市场“三足鼎立”的局面,而且在国外市场开拓了新天地。

  东汽还将在60万千瓦机组生产中消化、吸收和实验研究的技术,成功地运用到其他型号的机组。创新和努力使东汽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化国际先进标准机组生产制造厂家。

  2004年11月,东汽引进国外常规风力发电设备制造技术,通过消化吸收,不到一年,便开发生产出了首批国产化大功率低温型风电机组,国产化率达到75%以上,可在零下30摄氏度的恶劣环境中正常运行20年。

  这种低温型风电技术在世界上也属高新技术,标志着我国在风力发电这一清洁环保与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国产化开发的重大进步。

  如今,在汉旺镇“十里东汽”的废墟中,巨石上镌刻的“核文化”三个大字依然金光闪闪,顽强展示着东汽勇闯“核难关”、跻身世界核电俱乐部的历史进程。

  1995年,作为岭澳核电站一期分包商的东汽,引进了主包商法国阿尔斯通公司的技术,外国专家曾怀疑东汽会“消化不良”。

  但是,仅仅过了9年,东汽不但掌握了核电汽轮机组的生产技术,并且进行了9大项目的研究,开发了多种新工艺和新的制造技术,又一次实现了成功跨越。

  为攻克核电汽轮机的设计关,东汽的科技人员先后承担了国家“九五”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国产化项目“岭澳核电站汽轮机的研制”科研项目,重点进行了“核汽轮机低压缸焊接工艺”等九大项目的试验和研究。

  为攻克核电汽轮机的制造工艺难关,东汽还进行了一系列冷、热加工工艺制造试验工作,开发了多种新的工艺和新的制造技术,以适应核电汽轮机严格的控制和质量要求。

  通过消化、吸收、掌握,东汽在核电设计开发和制造技术上实现了一系列创新和突破:

  ———通过对合作伙伴设计的汽轮机与自行设计的汽轮机的设计结构比较,明确了国产汽轮机设计改进与结构优化的方向;

  ———通过一系列分包件制造工艺技术的实验研究与攻关,掌握了先进的大型汽轮机部件制造技术;

  ———通过核电汽轮机选材分析及材料实验研究,掌握了核电汽轮机用材的要求,为材料国产化扫清了道路……

  2001年4月19日,随着岭澳核电百万等级汽轮机在东汽制造的部件全部完工发运,标志着我国在大型核电设备制造国产化和百万等级核电汽轮机生产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当岭澳二期开始建设时,东汽已经成为汽轮机项目的主包商。中国核电有了自主生产的“中国芯”。

  东汽总经理张志英说:“我们的科研和技术准备都是在高速运行,慢了就要拉大与国外的距离。我们的目标是在不远的将来,将"四电"都做成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的水平……”

  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不亚于一场大地震。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传统的火力发电机组的市场需求有所下降,而东汽接获的巨额订单却有增无减。

  “今天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会被产业结构调整。”张志英说“多电并举”———东汽这一未雨绸缪的产业结构调整策略,显示了强大的威力。

  回首东汽的历史,我们不禁为之感慨,为之震撼,为之讴歌:

  迎难而上,敢于胜利;

  甘于奉献,不怕牺牲;

  百折不挠,艰苦创业;

  自主创新,勇攀高峰———

  这就是“东汽精神”,是“泰山压顶不弯腰”的东汽人的铮铮誓言,也是中华民族在困难和挑战面前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有了它,无坚不摧,无往而不胜。

  新华社记者金小明李亚杰丛峰

  苑坚叶建平樊曦

  据新华社北京2月26日电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