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雷间隙,刘瑞伦和官兵们在一起。李新建摄
“哒哒哒……”一阵清脆的枪声,划破边关的沉寂。
新年伊始,广西军区某边防团开训仪式上,一位中校军官,正在给大家表演自动步枪速射和精度射击。他的身后,全体官兵屏住了声息……
“100环!”当报靶员报出这个让人振奋的数字后,团长刘礼智含泪带领全体官兵齐刷刷举起右手,向这位边防军人表达深深的敬意!
他,就是广西军区某边防团原副参谋长刘瑞伦。
屹立在边关的巍巍界碑可以作证:眼前这位脸膛黝黑的壮族汉子,26年如一日,日夜坚守在祖国的边境线上;作为一个不幸身患癌症的重症病人,他又笑对病魔,免职在家休养之后,仍然心系边防,时刻牵挂着部队建设,书写着边防军人特有的生命激情!
“让我倒在雷场上,总比倒在病床上值得” 2004年7月,边关的木棉开得正艳。
此时的刘瑞伦,正负责团里的信息化建设试点任务。那段时间,他天还没亮就起床,白天翻山越岭跑哨所、上阵地,晚上挑灯熬夜搞论证、定预案。
然而,平静的生活很快被一纸身患肝癌的诊断书打破。那次,联勤医院组织边防军人体检,他被查出患上了让人恐惧的疾病——癌症。
不到40岁,难道生命之花还没有完全开放就要凋谢吗?面对死神的邀请,这位曾经历过生死考验的铮铮铁汉,显得非常平静,在接受一段时间保守治疗后,一心想着部队工作的他悄悄申请出院了。
不久,该团排雷队按计划到宁明县公母山地区进行排雷作业。公母山地形复杂雷障多,排雷任务艰巨,危险系数较高。得知这个情况,曾多次参加过边境排雷的刘瑞伦找到团领导,以近乎央求的口气请求:“我在那里打过仗、埋过雷,熟悉情况的人现在只剩我一个了,让我上吧!”
考虑他正在病休,团领导婉言拒绝了他的请求。刘瑞伦沉默一会儿,说出了掏心窝子的话:“你们都知道,像我这样的情况,说不定哪天说走就走了,但让我倒在雷场上,总比倒在病床上要值得多吧。”一句话,湿润了团领导的眼睛。
第 1 2 3 4页
来到排雷队,他给排雷队员详细地讲解了公母山地形结构、对雷区的判断和排除各式地雷的技巧。然后,他换上厚厚的防护服和战友们一头扎进了雷场。
一次搜排作业,一个随时有可能爆炸的废弃弹药工事成了一块难啃的“硬骨头”。由于弹药工事不远处还有一个村寨,用火烧引爆会毁坏附近的公路,排除废弃弹药只能采取人工分离、层层剥皮的方法推进。
“让我去吧!”刘瑞伦又一次主动请缨,他说服身边的战友,只身匍匐前进来到工事旁边,用手轻轻将表层一层层剥去,动作娴熟地将掩埋在废墟中的地雷、雷管和手榴弹一个个地清除……
废弃弹药工事终于被排除了,战友们欢呼雀跃,刘瑞伦也在一旁激动得流下了热泪。
“这14枚军功章,证明我26年在边关没有白白度过” 翻开刘瑞伦的履历,2个二等功,12个三等功。有人为他算过,他每一年半就为祖国立了一次军功。
谈起这些军功章,刘瑞伦露出一种少有的安宁。他话不多,却字字见心见肝:“穿了军装来到边防,就是为了保家卫国,我总算没有在边关虚耗年华。”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刘瑞伦的“兵之初”。那是一次边境军事行动,刘瑞伦随侦察分队执行任务。黎明时分返回时,带队的陈守全副营长突然踩中地雷,倒在血泊中。“不好,陈副营长触雷了。”刘瑞伦心里一个念头闪过,迅速冲至陈副营长身边,背起陈守全往回跑。此时,被惊动的敌人疯狂向他们扫射,一颗子弹打中他的右臂。
“就是死也要把战友救回来!”中弹挂彩后,刘瑞伦忍着疼痛,背着战友在枪林弹雨中一口气跑了20多分钟,见到救援部队后,失血过多的刘瑞伦再也支撑不住,一头栽倒在地。这次作战,他勇救战友,荣立三等战功。
边境形势恢复正常后,边关的枪炮声散尽,但生与死的考验并没有结束。
1993年下半年,广西边境第一次大排雷工作启动。团里选拔排雷骨干,领导们又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刘瑞伦。
排雷首战在宁明县那花雷区。一次作业时,队员王国平的探雷器在一片开阔地上发出“嘀嘀……”的声音,就在小王俯下身子正要排雷时,刘瑞伦一声断喝:“停!”说话间,刘瑞伦匍匐过来,小心翼翼地从他的身边挖出5颗连在一起的防步兵雷、压发雷和跳雷。小王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方知此地是一个连环雷阵,全身惊出一身冷汗。
第 1 2 3 4页
在整个排雷作业中,刘瑞伦以这样高超技术和过人胆识,识破雷区的各种伪装装置,先后排除各种诡计地雷上千枚,清除雷阵30多个。刘瑞伦也因排雷成绩显著,荣立了三等功。
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刘瑞伦更加明白扎根边防练精兵的重要意义。直至当上团副参谋长,他一直为战争准备不已,他每天入睡都枕着叠放军装的包袱,每天坚持至少一个小时的体能训练……在他所立的众多军功中,除了战功,大多是从比武场上“硬碰硬”夺回来的。
“和平时期只有把连队建设搞上去了,守边固防才有坚实的屏障” 一年,上级决定任命刘瑞伦担任某边防团六连指导员。六连过去军地关系不融洽,全面建设连续几年搞不上去。
“组织上信任我,我就要干出个样子来,和平时期只有把连队建设搞上去了,守边固防才有坚实的屏障。”给团领导留下几句话,刘瑞伦就急匆匆上任了。
当地的群众见部队派来了新的指导员,纷纷找他反映情况。原来,连队与当地群众关系不太融洽,主要是前几年新建训练场,距离村里一座庙比较近。刘瑞伦是广西人,深知当地老百姓的风俗习惯。他利用会讲当地民族语言的“优势”,挨家挨户做工作,引导群众支持国防建设,并尽力为群众做好事。慢慢地,当地群众转变了看法,军民关系日渐和睦。六连全连上下铆着一股劲抓建设,当年就评上了“先进连队”。
九连驻地偏远,基础设施落后,各项建设落在后面。团领导走马换将,又将刘瑞伦调整到九连任连长。到任后,他很快就抓住了训练这个突破口。过去,连队训练场的枪依托都是用泥土垒修成的,遇到刮风下雨、当地百姓放牛,经常被踩踏得破烂不堪,每次来打靶都要重新修筑。刘瑞伦就开始琢磨改进枪依托,最终决定构建木质枪依托。他带着连队战士砍木头、拉锯子、钉钉子,每天晚上干到深夜十一二点,5天后,射击训练场上用上了一排坚固的木依托。刘瑞伦带领官兵扎实工作、刻苦训练,九连很快就打了翻身仗。
刘瑞伦不仅是抓基层建设的明白人,还是关心战士的有心人。他有一句话常挂在嘴边:“要想让战士爱国,干部首先要爱兵。”2002年5月,已经当了营长的刘瑞伦,发现一个连队战士们每天中午都不午休,顶着烈日挑水。原来,连队和驻地村屯共用一个水井,由于水量较少,经常停水,常常需要到两公里外的山下挑水。战士们天天挑水过日子,成了他的“心病”。有人劝他:“营一级难有作为,连队的事你不必操那么多心”。刘瑞伦说:“战士们天天站岗放哨,可连喝口水都这么费劲,不把这个事解决,我的心头过不去。”
第 1 2 3 4页
不久,他就带着干粮上了山,跋山涉水半个月,终于在10公里外的山涧找到了水源。随后他又带领战士们挖渠道、铺水管,把甘甜的清水引到了连队。通水那天,战士们把“爱兵泉”三个大字镌刻在新建的水柜上。
“作为一个军人,不能光看得到了什么,更要看留下了什么” 刘瑞伦身患癌症后,巨额的医疗费花光了他家的全部积蓄,同时还要赡养3位80多岁的老人,供养读书的小孩。有的战友见他生活艰难,对他说:“刘瑞伦,你是位功臣模范,立过那么多功,现在许多领导都是你过去的同事,去找找领导,谁都会帮你一把的。”但刘瑞伦却说:“生病不能工作,已经对不起组织了,怎么再好意思给组织添麻烦。”
2006年底,该团新建了8套营职公寓楼,办公会上,政委谈汪洋提出:考虑到刘瑞伦的实际困难,优先给他分配一套,大家一致赞同。领房那天,刘瑞伦却主动把房子让给了一位长期在一线工作的副营长,他说:“困难每个人都有,我的困难算不了什么,把房子分给在职干部,更能解决部队的实际困难。”
这些年,部队曾多次筹钱为他解决医药费。对此,刘瑞伦深感不安。2006年底,朋友介绍了一种“双灵固本胶囊”的新药,妻子为了筹集一个疗程的医药费,瞒着他到财务股预借了1万元。他知道后,从来没有和妻子红过脸的他,第一次向妻子发了火。不久,他攒足了几个月工资,第一件事就是把这1万元钱还上。直到今天,他再也没有向团里借过一次钱。
苦苦支撑的背后,是刘瑞伦一家人的默默奉献。4年来,妻子兰彩芬节衣缩食,没逛过一次商场,没买过一次化妆品,穿的都是旧衣服。为了给父母分忧,儿子刘帅一直在老家读书,年少懂事的他从不与人攀比享受,勤奋学习,去年7月考入重庆通信学院,成为了一名共和国军人。
那一天,儿子无论如何也要刘瑞伦给他讲几句送行的话,刘瑞伦想了想,说道:“儿子,你上军校后,我们就是战友了,请你记住,当了军人,就不能光看得到了什么,而要看留下了什么。”
是啊,在边防,在官兵的心中,刘瑞伦留下了什么呢?
第 1 2 3 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