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严重的金融危机,美国、日本和欧洲都进行了一系列的降息,并把利率调整到接近零利率的水平。我国央行持续的降息也曾引发了对中国是否要零利率的猜想。
但不久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央行将根据具体经济情况采用不同货币调控手段,并非单靠利率调整这一种货币政策。
央行副行长易纲也公开向媒体表示,就中国实际情况看,零利率政策或准零利率政策并非最优选择,中国目前利率水平处在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适当水平。
资金流动性已有所改善 受全球金融风暴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去年连续5次降息,力度之大是空前的。专家认为,与此前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带动4万亿元投资相呼应,这是货币政策反周期调整的具体体现。几次降息明显针对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反映了货币当局能够根据我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利用灵活精确的货币政策放大货币供应量。具体而言,连续降息旨在保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分供应,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其核心目标是为了保增长。
然而,据央行1月的报告显示,1月货币供应量增长18.79%,人民币贷款增长21.33%,资金流动性已有所改善。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鉴于刺激计划效果显著、贷款增长很快等原因,“未来继续降息的空间已经不是很大”。连平认为,目前国内市场上的存贷利率与美国市场上实际的存贷利率相差不多,进一步降息有可能会导致资本外流,这是货币当局目前不愿意看到的。另外,央行会考虑银行盈利状况,连续降息已使银行利润受到很大影响。由于降息和经济下滑因素,他估计今年银行整体利润可能降到5%—10%,在此情况下,继续降息会使银行利润压力更大。
反通货紧缩信心坚定 央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近日公开表示,不能将利率降到零区间。他指出,尽管物价上涨压力减弱让央行有了进一步降息的空间,但由于中国经济还没有到通货紧缩的程度,央行目前并没有继续降息的紧迫感,更不能跟随主要贸易伙伴国美国、日本将利率降到零区间。如果将利率降到零区间,货币政策操作就失去了手段,还可能掉入“流动性陷阱”,增加的流动性如果进入不到实体经济,一样存在问题。
央行副行长易纲认为,实行零利率或准零利率政策对中国来说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其原因在于:中国的储蓄存款余额占GDP的比重高;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和要素生产率均在不断的提高;资本回报率不支持零利率政策;中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少、收费少、业务结构有待优化,利率太低银行无法生存。同时他还表示,中央银行反通缩和维护币值稳定的决心是坚定的,完全可以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最优组合来有效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利率过高说法并不准确 针对目前一些关于中国利率水平过高的说法,易纲回应说,与日本和美国实行近零利率政策相比,中国利率水平看似很高,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分别为5.31%和2.25%,不过,各国央行实行的是完全不同的利率计算标准,不能仅从数字上进行简单对比,中国利率水平并不高。
比如目前中国的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利率为5.31%,一年期人民币存款利率为2.25%,而美国存款利率是2%左右,美国住房贷款利率大约是5.33%,中国的住房抵押贷款现在大约比美国略低。对于之前提出的中国降息空间有限的说法,易纲做了进一步解释。他说,空间有限并不意味着不再降息,中国的利率水平是要保持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地步,而不是不再动了。
交通银行22日发布的《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展望》显示,经过近期连续降息后,预计今年还有一次降息,降幅27个基点。(记者李霞)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