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违法保健品,人们常会联想到两个词语:一是暴利,二是欺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有了新追求,我国保健品行业迎来极速发展的时代。然而在暴利的刺激下,保健品行业的一些不法商家与不负责任的媒体联手打造了保健品黑金链,消费者利益受损甚至生命被危及的事件时有发生。
违法保健品是如何轻而易举地走向市场?销售者又是采取什么伎俩诈骗消费者的呢?暴利与欺诈背后还有谁在助纣为虐?请看半月谈记者的调查——
广告为违法保健品推波助澜 记者在昆明几家药品、保健品零售店看到,标着“缓解疲劳、增强免疫力、修复面部皱纹、减肥”等功能的保健品琳琅满目,价格不菲,小小一罐的某品牌“玫瑰养颜胶囊”就标价298元。销售人员介绍,保健品的购买对象多为中老年人和年轻女性。
“据业内人士透露,保健品利润一般可达100%到200%,甚至更高。”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品化妆品监管处处长皇甫晋玲说。
暴利与欺骗背后是谁在助纣为虐? 皇甫晋玲说,广告为违法保健品走向市场推波助澜,主要表现在:一是盗用卫生部批文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文随意注册,二是做违法广告,夸大功效或用专家名义做虚假宣传。
“很多保健品企业都认为只要下血本投入巨额广告,产品就能"打"出市场。”皇甫晋玲说,保健品的宣传内容不符合法律法规的占到七成左右,表现为对产品功能进行虚假宣传,将保健品冒充药品。
“保健品怎么样做广告是有详细规则规范的,但是由于相关部门监管能力弱,一些媒体往往不负责任地刊登广告。”皇甫晋玲说,保健品的广告审查规定很明确,有关保健功能、产品功效成分及含量、适宜人群、食用量等的宣传,应当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说明书内容为准,不得任意改变。保健品广告中不允许出现的内容也有明确的规定,如功效断言、以专家或消费者名义代言、自称秘方、有效率等。然而现实是,“增强免疫力”、“辅助抑制肿瘤”等含有灵芝孢子粉成分的保健食品,通常被宣传成可以治疗、治愈各种恶性肿瘤等疾病。“辅助调节血脂”、“辅助调节血糖”类的保健食品,往往被宣传成可以治愈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
篡改卫生部批文也是违法广告的惯用手段之一。如某保健品的批准功能为“免疫调节,辅助抑制肿瘤”,但是广告却说成了“抑制肿瘤”,删掉了关键的“辅助”两个字。还有的将产品夸大为“中国科学院科学家研制”等,打着专家的旗号到处招摇撞骗。
保健品“地下”销售、推销陷阱多 据昆明市某保健品代理商戴先生介绍,目前在全国做保健品“地下”营销的一般有两种企业,一是保健品的生产厂家,另一是保健品的代理商,其中代理商数量更多。由于许多“地下”营销公司很少有固定的办公地点,一旦消费者吃出毛病来,想找企业索赔非常难。有些还和传销逐渐融合在一起。
“最常见的陷阱是免费体检。”昆明市消费者协会秘书长王霞说。很多保健品代理商在小区里非法组织保健品推销,经过简单的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检查后,就断言某些人患有某些“疾病”,需要吃哪些保健品。还有一些保健器械的推销商们常采用免费试用的手法,经过多次试用后,一些人由于心理作用感觉有效,或者碍于面子、人情买了该产品,买回去后问题就出来了。
陷阱二是举办联谊会、茶话会沟通感情,变相进行产品推销。“保健品代理商会派很多业务员到小区里,和老年人搞好关系,让老年人参加联谊会、茶话会等各种活动,并告诉他们到场者每人都有一份礼品,许多老年人没事就会过去凑热闹。”王霞说,等这些老年人到了会议现场后,公司就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法吹嘘产品。
陷阱三是搞旅游、参观等。一些保健品代理商瞄准目标之后,公司就组织这些中老年人免费旅游,在旅游过程中,推销其产品。
“前两天一位女儿带着她年迈的母亲来我这里投诉说,该保健品的销售人员来到她们居住的小区,表示免费为心脑血管病人服务。几个穿"白大褂"的简单询问了她母亲的病情之后就说有点高血压,并免费增送5支口服液,说一周之后来复诊。复诊后,告诉她母亲血压已经有了一些下降,让她继续服用那些口服液。但是这次就不是免费赠送了,而是150元5支。”皇甫晋玲说。
违法保健品为何屡禁不止?
2月16日,国家广电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发通知,禁止聘请不具备执业资质的人士担当医疗、健康类节目的嘉宾,严禁演员和社会名人主持医疗、健康类节目,并重申了广播电视媒体发布医疗、药品广告的四个不准,即:凡审批证明不符合要求,或擅自篡改审批内容的一律不得播放;凡以专家、患者形象作疗效证明的一律不得播放;凡含有宣传治愈率、有效率及医生与患者进行现场或热线沟通交流内容的一律不得播放;凡由药品生产、经销企业或医疗机构制作的医疗、健康类资讯服务节目一律不得播放。
近来,各省市也纷纷出台了一些治理违法医疗广告的措施。但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违法广告变着花样地出现在消费者面前呢?皇甫晋玲说,从相关部门监管的角度来说,首先执法资源有限、鉴定成本过大。二是能投入巨大资金的违法广告主往往是当地的经济支柱,更是当地的纳税大户,涉及地方财税的实际利益时一些事情很难办。三是“多龙治水又没治好”,对于违法药品广告,工商部门可以管,药监部门也可以管,这种权力交叉的现象非但没有增加监管的力度,反而造成了“谁都想管,谁又都没管到位”。“政府的部门有没有自己的独特利益,是治理违法保健品广告的一个根本问题。”皇甫晋玲说。
王霞说,现有处罚不足以形成震慑。由于虚假广告产生的利润是罚款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几万元的罚款对保健品厂家来说是“小菜一碟”,违法行为即使被查处了还有很大的获利空间,违法广告也就屡禁不止了。
保健品不是普通食品也不是补品,更不是药品,它不能像药品一样能治病。“首先要认识保健品的本质特性,确实需要用的,建议见到医院诊断病性后,根据医生指导合理服用与自己身体状况适宜的保健品。最后要到正规药店选购,否则一旦发生质量问题,消费者利益很难得到保障。”皇甫晋玲说。 (来源:半月谈)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