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2日电 题:让更多听力语言残疾人告别“无声世界”——写在第十个全国“爱耳日”前夕
新华社记者李薇薇
3月3日,举国瞩目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将在北京开幕。而同在这一天的全国“爱耳日”,其设立也源于一份全国政协委员的提案。
1998年3月,在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针对我国耳聋发生率高、数量多、危害大、预防工作薄弱这一严峻现实,邓朴方、张海迪、万选蓉、张汉夫等16位全国政协委员递交了《关于建议确立全国爱耳日宣传活动》的提案。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卫生部、教育部、民政部等10个部门对该提案给予了高度重视,经认真调查论证,从2000年起将每年的3月3日定为全国“爱耳日”。
在党和国家的殷切关爱下,在举国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的春日暖阳下,“爱耳”——这一关爱全民听力健康的种子已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灌溉下,生根发芽并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大树,福泽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们。
现在,“爱耳日”的发起单位已由最初的10个部门发展到13个部门。开展活动的地、市、县已由最初300多个发展到2000多个,“爱耳日”活动已列入各级政府年度计划,成为政府行为。
举办宣传栏、举办专题讲座、设置咨询台、义诊、小分队下乡,捐赠、走访贫困聋儿家庭……每年的“爱耳日”期间,各地各部门都会深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和普及防聋知识,切实提高全民的防聋意识。
据不完全统计,历次“爱耳日”期间,我国共举办宣传教育活动13000余次,发放科普宣传资料约2000万份,举办防聋知识讲座3万余次,组派技术小分队6900余支,派遣专家5万余名,为14万余名听力语言残疾人提供了康复服务。
此外,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关注下,每年的“爱耳日”,也都是一次“听力助残”的义举。数据表明,设立“爱耳日”以来,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全国共捐赠助听器4万余台,人工耳蜗90例,价值9600余万元。不仅如此,在“爱耳日”的影响下,“听力助残”已从单纯的助听器验配、人工耳蜗植入,延伸到康复训练和就学教育等方面。2002年至2004年,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共计投入450万元用于“救助贫困聋儿康复训练项目”,各省份筹措配套资金1084.462万元,资助4652名贫困聋儿,使他们配戴了助听器,接受了康复训练;“十五”和“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从国家彩票公益金中拨出1.4385亿元,用于实施“国家专项彩票公益金聋儿康复项目”,全国将有6万名聋儿获得康复训练经费补贴等资助。
现在,我国的“爱耳日”活动日益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国开展全国“爱耳日”活动情况进行考察后认为:“爱耳日”活动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宣传科普知识、为听力语言残疾人服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截至2008年底,全国已有各类听力语言康复机构1700余个,从业人员近10000人;康复训练7岁以下聋儿30余万名,其中30.9%进入普通小学和幼儿园;为近11万名贫困聋儿免费配戴助听器;培训聋儿家长近25万名;培训专业人员2.5万名;全国已形成以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为技术资源中心,以省聋儿康复中心为龙头,以市级语训部为骨干,以县、乡、社区聋儿语训班点为基础的聋儿康复工作体系。
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听力残疾人2780万,其中0至6岁的听障儿童约为13.7万,重度以上听力障碍者占84%。此外,由于药物、遗传、疾病、噪声、意外事故等原因每年还新生聋儿约3万名。听力语言障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在目前的医疗状况下,助听器是改善他们听力水平、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此,2009年3月3日第十次全国“爱耳日”的主题被确定为“正确使用助听器”,以进一步普及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知识,增强听力残疾人士使用助听器、验配助听器的意识,推动我国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全国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规划(2007——2015年)》,提出2015年我国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工作的目标是:“新生听力障碍儿童助听器配戴(含人工耳蜗植入)率达90%;听力障碍人群中听力保健与康复知识的知晓率达60%”。
我们相信,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地残联、卫生、民政、教育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关爱和鼎力相助下,一定会有更多的听力语言残疾人告别“无声世界”,感受到各种美妙的声音,感受到另外一种不同的人生。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