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运河之都杭州的多角度思考
——访杭州市名牌战略研究会名誉会长邹身城教授
■观察记者 潘振华
观察记者:您对杭州打造运河旅游金名片怎么看?
邹身城:我认为,要打造这段现存最精彩的终端运河段为世界旅游金名片,需要多角度考察、深层次开发。
观察记者:从城市发展、历史和文明的角度,运河与杭州的发展有什么重要关系么?
邹身城:从城市孕育壮大的过程看,杭州可称为运河之都。日本史学家池田静夫著有《运河之都—杭州》专书论述此事。为什么要把杭州定名为“运河之都”呢?首先,杭州是依靠运河发展起来的,通了江南运河,才促使这个三等小州一跃成为“东南第一大州”。其次,杭州的特点是一座水城,但跟威尼斯不一样,杭州是将滨海沼泽地在湖泊水流间连成网络,包括钱塘江、运河、西湖、杭州湾和西溪湿地这江河湖海溪五水集合之地孕育着一方生灵。在这五水之中,西溪湿地与杭州湾的城市功能不够明显;而西湖面积偏小,以提供游览为主,经济价值不如运河;钱塘江在以前水患严重,“灾害仅次于黄河”;唯独运河具有利于民生的许多功能,从饮用、灌溉、排洪、抗旱、运货、游览,特别是连接了南北交通,形成了漕运主要通路,并由江南运河渗透进城,成了城区运河,进而穿越江流沟通浙东运河,于是成为杭州的生命线。此外,运河还促进了南北的商品与文化交流,灌溉了运河两岸广阔的区域,可说,江南运河是江南富裕的源泉,是杭城富裕的源头。这一切都得益于运河,因此,称杭州为“运河之都”并不夸张。当然,五水互济,为杭城潜质所在,不能扬运河而贬损其他四水,而需要更好地发挥以运河为主轴沟通五水的作用。
从中华文明角度看,杭州是长江文化的“母胎”。当杭州在五代吴越国建都时,上海还只是个小渔村,现今上海周边十个县,那时只有华亭(松江)一个县,从属于秀洲(嘉兴),而秀洲本来也只是一个县,由杭州繁荣受到辐射才开始建立。此外,包括浙江著名的茶文化、瓷文化、印刷文化、话本文化等等都是从杭州启动。运河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两大工程之一,终点选择在杭州,有其独特的意义,从此,杭州作为多个朝代的命脉一直延续发展,该段运河也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作为世界上重要的文化遗产,可以将杭州这一段运河作为样板好好整理、以争取及早申遗。
从历史眼光看,运河需要从疏通到保护再到综合利用。早在公元前五百年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为起点,运河已逐步开始挖掘个别河段,直到隋炀帝时将断断续续大大小小的零星小河进行了南北的大规模疏通,成了大运河。对现在来说,由于火车等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运河的功能被淡化。因此当前最要紧的是对运河的保护开发、综合治理。将来,可以考虑将江南运河与浙东运河全面贯通,形成一个以运河为连接枢纽的城市带,水陆并济,串连起宁波、绍兴、杭州、苏州、湖州、嘉兴等一连串城市,终将成为国际性的城市圈。
观察记者:杭州有这么悠久的运河文化底蕴在,那么从旅游休闲方面,杭州可以依据运河做哪些文章呢?
邹身城:从旅游休闲角度看,运河可开发多层次旅游。古语有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人的本性就是爱水,包括海滩旅游、威尼斯旅游等,除了滨水定居、河边戏水,近年别具风格的水上运动休闲正在兴起,杭州段运河有此潜力,应该往这个方向靠拢。沿着运河,码头文化贯穿其中,我看可设立码头景观,以民间故事,历史题材来吸引游客,昔日康熙五下江南,乾隆六下江南,都是顺运河而来,流传不少佳话。而今开发的眼光似局限于乾隆,其实历史上康熙的地位比乾隆重要得多,应着力开发与康熙相关的旅游景点。此外,对于亮灯工程我也有一些看法,就是亮灯工程的亮点之一是高架在河上的大桥,桥上装点好了如同天上灿烂的群星,在运河之上闪闪发光,为此建议将桥的元素做足。
观察记者:运河目前为止要做的事应该是保护第一,开发利用第二,您认为在环保和文化风俗保护上有什么值得提倡的或者存在什么不足?
邹身城:从环境保护角度看,要吸取前30年的教训。六十年前我初到杭州时住在浣纱河边,当时那里没有大马路,而是一条流动的河,河水青青,杨柳依依,环境宁静,人们日常买蔬菜鱼虾都是由河上小船源源运来,充满着诗情画意。如今,像这样的内河不知道被填埋了多少条,要恢复是不可能了!只希望剩下的内河能保护好。另外,保护河水以水质为先,没有好的水质,就不可能谈什么旅游。国外的许多旅游观光河流水质清澈到可以直接饮用,这是我们望尘莫及的。另外,运河的岸边应该用石头驳坎,如果用水泥修筑,就如同穿着西装唱梅兰芳的戏,会丧失固有的韵味。
从文化风俗角度看,要保留多样的风俗民情。运河边有其独特的风俗民情,包括航船风俗,河区谚语,码头文化,水上人家的信仰等等,应该尽量保留原生态的东西。
总之,保护治理和综合开发运河是建设杭州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保护西湖、西溪和开发钱塘江两岸同等重要。兼顾历史与现代,统筹五水的整合,当能推进“运河之都”如同北京郊外的长城一样,令世界瞩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