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并购“不差钱”
■直击央企海外并购(二)■本报记者 袁名富
在全球金融危机横扫的当下,中国被外界称为全球两个最有钱的地区之一,另一个就是盛产石油的中东。
中国铝业195亿美元收购力拓部分资产,就是一个例证。
“资金来源是不会成为问题的。”针对媒体的质疑,肖亚庆从来都是这样底气十足。
有专家表示,如果在西方国家,并购中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融资。尤其是反周期收购、海外收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现金要充足。当记者就这个问题采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张文魁时,他表示,央企海外收购,不需要担心钱的问题。
近期,央企频频亮出收购大手笔,它们的融资问题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本报记者试图梳理出央企海外投资和并购资金的来源。
渠道一:自有资金
国企改革以来,央企效益得到了提高,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现金。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4.8万亿元,同比增长20.5%。2008年1—11月,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0.76万亿元,累计实现利润6830.4亿元。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称,2002—2007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年均增加1.5万亿元,销售收入年均增加1.3万亿元,实现利润年均增加1500亿元,上缴税金年均增加1000亿元。
渠道二:银团贷款
拿中铝收购力拓的195亿美元来讲,其资金来源主要靠银行融资。“从国内银行融资将是本次并购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中铝原总经理肖亚庆说。
在国内,相对于民营企业或者中小型企业,央企更容易从银行获得信贷支持;从风险和成本的角度考虑,银行也更愿意把资金贷给大公司。
据中国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中资大型资源企业多个海外并购项目中,中国银行提供的融资金额累计高达136亿美元。在2008年前10个月,中国银行累计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海外银团贷款50亿美元,成为亚太地区除日本、澳洲最大账簿管理银行、第二大银团贷款委托安排银行。
2008年12月,中国银监会颁布《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允许商业银行开展并购贷款业务。并购贷款的开闸,突破了实施了12年的“商业银行贷款禁止用于股权性质投资”的规定,被认为是商业银行开展综合化经营的另一个重要开端,同时将为中国并购市场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渠道三:股权和债券融资
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一直是国内资本市场上最大的融资主题。最近几年,国资委大力推动央企的改革重组和资产的证券化,使得153家已上市央企的总市值从2005年底的1万亿元增加至2007年底的5.21万亿。
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10月份,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总资产、净资产和净利润分别为4.01万亿元、2.14万亿元和2730亿元,历史累计融资5700亿元。
此外,央企几乎占据了公司债发行市场。截至2008年12月底,中国债券市场存量规模达到15.11万亿元,比2007年末增加2.78万亿元,增长22.5%。2008年末,企业主体债券合计为1.75万亿元。
渠道四:政府补贴资金
部分央企,比如中石油,中石化等油企,在海外收购油气资源时,能获得政府的补贴资金。
据称,在拟定中的石化产业振兴规划草案中,对油企在海外的油气投资项目将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草案拟定的补助措施大致方案为:在中国企业的海外石油、天然气等战略资产投资中,国家可以给予补助。补助不仅限于中方企业的直接海外并购,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参股投资也包括在补助范围之内。
“补助对象主要针对国有骨干企业。”一位参与规划制定的某权威专家向外界透露,“国际油价的低迷为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难得时机,而全球金融危机打击下中国的几大石油公司本身也遭遇了资金难题,规划拟定补助措施的本意,就是要助力企业海外并购,保障中国油气供应。”
探索外汇储备为海外收购所用
此前不久,温家宝总理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时表示,希望用外汇储备来购买中国亟需的设备和技术。
据《中国石油报》的报道称,我国将研究从外汇储备中提取一定比例设立海外能源勘探开发专项基金,用于支持石油企业获取海外资源。而如贷款贴息、提高财政注资比例等也可能进入我国对海外资源并购的鼓励政策之内。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纪鹏近日撰写文章称,央企国际化是化解外汇储备过高矛盾的重要渠道之一。应积极推动外汇储备结构调整,提升产业投资的比重,将外汇储备贷给大型央企,增强企业的资金实力,鼓励其在国外并购更多的实业公司股权、资源开采权,从而提高国家战略资源储备。
“目前中国成立支持企业走出去的专项基金非常有必要”。刘纪鹏呼吁,“为了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应该组建两个基金,一个就是类似中铝并购力拓、联想并购IBM这样针对国外一流公司股权的收购;第二个就是针对石油、矿山、黄金等资源能源类的收购”。
2月18日,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邓先宏表示,外汇局将放宽跨境融资限制,便利境内企业“走出去”所需外汇资金的获取和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