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贵州副省长不回避瓮安事件
本报记者 王烨捷
禄智明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时并不忌讳谈论瓮安事件,作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副省长,他深知有些问题不必去刻意回避。
2008年6月28日,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瓮安县发生了一起围攻政府部门的打砸抢烧事件。一些人因为不满瓮安县公安局对该县一名女学生死因鉴定的结果,聚集到县政府和县公安局。在县政府有关负责人接待过程中,一些人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冲击县公安局、县政府和县委大楼。随后,少数不法分子趁机打砸办公室,并点火焚烧多间办公室和一些车辆。
“在应对这起突发群体性事件的过程中,我们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县委、县政府处理得都是比较好的。”禄智明说,瓮安事件一发生,贵州省委就召开了专题新闻发布会,把省委所掌握的情况向媒体和公众说清楚,很好地把握住了信息公开的原则,“遇到这样的事,藏着、掖着是肯定不对的。越是不公开,就越是说明政府没有信心把这件事情处理好。”
瓮安事件发生后,贵州省委、省政府的相关部门领导分几路走访了事发当地老百姓的家中,与群众座谈,听群众意见,了解与事件有关的方方面面的情况。
禄智明说,这是为了“给老百姓一个说话的机会,给他们一个发泄情绪的渠道”。而这样的机会和渠道,并不仅仅是在群体性事件发生之后的短时间内才由政府进行“炸弹式”集中提供的,这样的机会和渠道应该长期向老百姓开放。
禄智明介绍,如今在贵州,只要是群众上访,各地、县、乡委书记都要亲自接待,“允许群众直接向领导反映情况”。
不仅如此,贵州省还充分总结了瓮安事件中群众怀疑相关部门官员执法公正性的教训,加强了对基层“父母官”的培训和指导。去年下半年,全省所有村支书、村主任都参加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课程。
“老师上课的时候,还拿瓮安事件举例子,告诉大家,平时以身作则,多听听老百姓的疾苦,多为百姓办事,百姓心里踏实了,任谁煽动都是没有用的。”禄智明说,在当前经济形势趋紧的背景下,各地政府要预防突发性群体事件还有一个不得不研究的课题——如何根据各地的特点,帮助老百姓稳定和增加收入。
禄智明在贵州长期分管农村工作,这次他带来的提案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关,其中比较重要的一条,是着力解决贵州农村水利设施建设问题,“在农村搞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能拉动内需给返乡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另一方面能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稳定民心。”
据悉,贵州省目前正在规划中的1.5万公里乡村公路建设和农村电网改造等工程,总投入达200亿元,将会创造上百万个农村工作岗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