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徐娜通讯员董明、荣誉
“我的学校为什么叫滑翔小学?我家门前的街道为什么叫腾飞一街?”五年前的一个夏天,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这样问董明。
为了给这稚嫩的提问交上一份审慎的答卷,凌空街道图书馆馆长董明走上了探询滑翔地区历史文化的崎岖之路。历时五年,他搜集了大量文字资料和影像照片。“希望这些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能在孩子们那里得到传承和延续,为他们带来更多的启迪和智慧……”
东北首家私立大学坐落于此
清初,这里是揽军屯地区,被封为郑亲王领地。
1927年,这里曾经崛起过一所颇负盛名的大学——有着东北第一所私立大学之称的冯庸大学。
当时间渐渐卷走往昔记忆的时候,唯一提醒我们那段存在的是屹立在沈阳燃气股份有限公司门前的一对石狮,石狮上镌刻着:“中华民国十六年八月八日,冯庸大学成立纪念”。这是冯庸的后人存放于此的。
冯庸,奉系军阀冯德麟长子。其父去世后,他清理变卖家产,散尽千金创办了东北三省首家私立并以个人名字命名的综合性大学——冯庸大学。校址即在现在铁西沈阳滑翔机制造厂及原陆上军体俱乐部处。
除水电自给外,该校的最大特点是建有小型飞机场和飞机跑道,并自备飞机,这是当时国内大学绝无仅有的。冯庸大学开设机械、木工、电工、法律等九个系,学生总数达700多人。
冯庸大学在全国综合性大学中,首次将军事训练作为一门课程列入必修课。学校实行半军事化管理,规章制度依照军校制订,学生的衣食住行都按部队要求执行,学生一律穿统一制服,还要做到“食不言,寝不语”,师生间的礼仪也效仿军队。凡是该大学的学生,人人都要接受军事训练,每周不少于6小时学习军事操典、筑垒、教范和阵中勤务令,进行操场和野外训练。即使冬天雪没膝,学生也要坐卧在雪地上反复苦练;酷暑季节,学生也要顶烈日、冒大雨到操场跑步,看上去很像军营,所以当时沈阳人将冯庸大学称为“西大营”。
日军侵华期间曾在此建机场
冯庸号召冯庸大学的学生要做“民族的先锋”,发扬“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华民族的光荣”。
1931年“九·一八”事变,沈阳被日军侵占,冯庸大学自此消失了。史料记载:日本关东军炮击北大营,挑起战火。9月21日,日本关东军冲进冯庸大学,将校长冯庸带走软禁,想劝降冯庸,冯庸誓死不降。
后来,日军将他劫持到日本东京。冯庸在一位日本朋友保释下,历尽千辛万苦才回到北平,这时冯庸大学的许多学生都逃亡到北平,冯庸便成立了办事处收容他们,并将大批爱国青年组成抗日义勇军和敢死队参加抗日战斗,日本人摧毁了冯庸大学,并在此地修建飞机场。
滑翔机制造厂成为名字来源
上个世纪50年代,沈阳利用冯庸大学旧址改造滑翔机制造厂,这里被清理一新成为“滑翔机场”。滑翔的地名也由此而来。
为了改善市民的居住条件,调整城市布局,结合铁西工业区的改造,沈阳市于1984年11月30日决定在废弃的滑翔机场开发建设大型居民住宅区——滑翔居住区。工程于1986年5月正式开工,1990年底基本建成,起名为滑翔一、二、三、四、五、六、七小区,而且滑翔地区的街路名称都含有“滑翔”两字或类似意思的词,如“腾飞”、“飞翔”、“凌空”。
1999年6月居委会合并改为社区,社区名称中大部分含有“滑翔”、“凌空”、“腾飞”等词,其中将滑翔四小区分成滑翔西社区和滑翔东社区。2005年,社区换届改选,将滑翔十个小区划分为十个社区,社区名称为凌空一社区到凌空十社区,但考虑到历史渊源和滑翔西社区的知名度,滑翔西社区的名字就一直沿用至今。
启事
沈阳市共有879个社区,每个社区都有名字。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些名字或缘于一个久远的传说,或缘于一个历史的典故,或缘于一段感人的故事,或缘于一段沧桑的记忆……沈阳日报推出独家专栏——《社区名儿的故事》,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挖掘探寻社区名字背后的深刻内涵。
如果您是社区里的老住户,深知社区名字的由来,请与本报记者联系,让我们在寻找往昔的过程里,感受历史积淀带来的长久震撼……
热线电话:81947366
电子邮箱:826407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