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为期10天的淮北首届收藏文化博览会于2008年12月20日—12月30日在市体育馆举办。众多收藏精品亮相展会,展示类别有灵璧奇石、古籍、书法、绘画、紫砂、玉器、陶瓷、钱币等30余种,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商业价值。中新社发王璋闻 摄
在《西藏民主改革50年》白皮书发表之际,青海省的一些藏学研究专家指出,与黑暗落后的封建农奴制时代相比,近50年来包括西藏在内的中国广大藏族聚居区,藏族传统文化得到了有效传承与发扬,现代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藏独”集团及国外反华势力所谓藏族文化已被“灭绝”“同化”的论调根本站不住脚。
从《西藏民主改革50年》白皮书提供的史料中可以看出,在1959年之前的西藏,占总人口95%以上的农奴和奴隶没有生产资料和人身自由,教育被作为一种特权由宗教寺院和贵族垄断着,普通藏族群众根本就没有机会接受教育。
长期从事藏族社会历史、文化教育发展研究的青海民族学院院长何峰认为,从民主改革50年来西藏乃至我国整个藏民族分布区藏族文
化教育发展的实际来看,藏族文化不但没有被“灭绝”“同化”,反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在今天,接受教育在藏族地区不再是特权,反而成为人人可以享受的权利。50年来的事实表明,藏族文化在继承传统和保持藏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得到了新的发展,不但彻底改变了由少数封建农奴主和宗教上层垄断藏族文化的局面,而且使藏族人民成为共同继承、发展和分享藏族文化的主体。”何峰说。
何峰举例说,青海是我国除西藏以外最大的藏区,为让藏族儿童接受义务教育,青海省藏区各地都已基本普及了9年义务教育,实行了藏、汉双语教学,所用的教材也用藏文编写。同时,各地还把普及义务教育作为政府部门主要领导的一项“攻坚”工程来抓,足以说明国家对藏族儿童接受教育的重视。
“在西藏,就更不用说了,所有的农牧区小学都已实行了藏汉文同步教学。不仅如此,在保障藏族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方面,国家还在高考中专门设置了藏文试卷,在录取过程中实行对藏族学生降分录取,牧区民族考生可享受政策性加分录取,在大学还设立预科教育,这一降一加和预科教育让更多的藏族学生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何峰还举例说,作为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尤其是藏族人才的高校,青海民族学院1949年建校后设立的第一个本科专业就是藏语言文学专业,当时学院下设的藏文系是全国最早开展藏语言文学教育和研究的机构。多年来,学院在加快培养藏文师资队伍的同时,还聘请活佛、高僧等宗教界人士授课。在此基础上,在数学、物理、历史等各专业学科中也推行汉藏族双语教学,以适应藏族学生的需求。另外,学院还特别设立了藏语言文学、藏传英明学(逻辑学)、宗教学(专门研究藏传佛教经典)、历史文献学等高等级学科,这些专业全部使用藏语教材,实行藏语授课,研究生毕业论文也用藏文字写作。
“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研究生,国家采取的一系列倾斜政策充分保障了整个藏民族享受教育的权利,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藏族学生只要有学习的意愿,从来就没有什么阻碍。”何峰说。
何峰说:“从文化方面看,青海民族学院是西藏民主改革50年来国家重视藏族文化发展的见证者。”他举例说,1989年,由十世班禅大师题写书名的《藏族历代文学作品选》出版,此书收集了藏族历代优秀文学作品,并有对这些作品的考证、注释,这也是藏族文学发展中出版的首套文学作品集。青海民族学院开设的藏族古典文学是目前全国唯一的一门用藏语言文字教学的国家级精品课程。
“拿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唐卡"来说,它的绘制以前只局限于寺院和民间,而且其技法也是传男不传女。但是现在,这门艺术也作为一个专业课程走上了青海民族学院的讲坛,而且面向全国招生,不论男女,人人都可以学习。”何峰说。
“再比如,被称为世界最长英雄史诗的藏族经典《格萨尔王传》,其说唱者原来被视为街头流浪艺人。而现在,格萨尔研究却得到国家重点资助,青海民族学院还有专门的格萨尔研究所,目前已搜集300余部,整理出版的藏文版、汉译本已达80多部,并有多部被译成英、日、法文出版。”何峰反问道:“这难道不是藏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最好佐证吗?”
何峰认为,几十年来,我国政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等多种手段,大力发展藏族教育,保护和抢救古老的藏族传统文化。事实说明,藏文化非但没有消亡,至今仍然是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张进林、王生元)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杨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