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声如剑刺网络:
齐世明/文袁野/画
○:北京消息3月2日,北京师大附中师生共同发出“上文明网,文明上网,坚决抵制网络低俗之风”的倡议。
:读此则倡议的同时,笔者注意到一纸最新统计,这是国务院新闻办披露的“天字号”:截至2月24日,全国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行动共关闭违法违规网站2962家,关闭淫秽、色情博客276个,查处了55家违规的网络技术服务商。
对这一“行动”,赞之者认为是,动真的(章),出重的(拳),力度之大,措施之猛,前所未有,通过整治,网络环境有明显改善。
也确有一批网人(笔者不愿苟同“网民”之称),牢骚满腹,甚至怒火中烧:“强制”云云,“堵塞”云云,不一而足。
那么,到底该如何看待这一冠之以“全国”名号和“专项”性质的整治行动呢?置身信息时代,网络是必不可少的情绪交流和舒缓工具,从这一点来说,青少年是互联网发展的受益者;但是学生也是网络低俗的最大受害者。概因未成年人求知欲强而辨别力弱,网上低俗之风泛滥,便成腐蚀心灵和毁坏社会文明的鸦片,此,对青少年毒害更甚。
笔者在此对那些不满“整治”者有问:眼见得那些宣扬淫秽行为、挑动人们性欲,导致普通人腐化、堕落的文字、图片(新增音频、视频)等淫秽信息“"诱"人入胜”,眼见得对普通人,特别是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有毒害的音频、视频、歌曲(包括文字、图片)等色情内容充斥各网站,眼见得对青少年构成毒害,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低俗内容流行于网上,再“委婉”的人们又岂能坐视不问?放眼世界,又有哪个国家对此熟视无睹?
1918年,鲁迅先生半夜查看历史,“仔细看了半夜”,看见“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狂人日记》中,奋笔疾书:救救孩子!1977年,北京的中学教师刘心武,见长夜漫漫破晓,仰天而嗟,在其短篇小说《班主任》中振聋发聩而道:“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今朝,笔者愿效先贤,慨然而曰:救救被低俗之网戕害的孩子!
其实,笔者此呼,并非心血来潮。十几年前,笔者写本报“社会长镜头”时,曾揭露过游戏机(其后为网络游戏)对孩子们的戕害。稿子一见报,立刻引来了两位孩子母亲,声泪俱下地痛陈游戏机之害,希望笔者“勇追穷寇”。其心拳拳,其情殷殷,至今令笔者难忘。
而从宏观上说,净化网络(和网吧、荧屏声频),为广大网人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是最大的民心工程,系着亿万家庭的最大希望和切身利益,又是最好的希望工程,可确保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后继有人。
欲救救被低俗之网戕害的孩子,必须建立整治低俗之风的长效机制。这就引出了笔者的另一观点:网民有了节日(中国互联网协会确定:9月14日——我国发出首封电子邮件日为网民节),网站也应有“节”。就是说,除了网站内部监督,网站之间还应相互监督,舆论监督亦极为重要。须知,对于网人数量达到2.9亿,跃居世界首位之中国说来,整治低俗之风绝非“一日之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