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外省籍,平均8至10个月的教育矫治时间,大多涉及盗窃、吸毒等违法犯罪,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是不是有效果?他们走出院墙后最终能不能成为一个合法的好公民?”和其他民警一样,在劳教系统工作了25年的江苏省句东劳教所副所长汪忠明,都曾被这些问题困扰,都曾经历过思想观念上的大转折。
2008年,江苏省劳教局出台了全国首个劳教体制改革的意见,日前又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首要标准”,切实加强教育矫治工作的意见》,以图彻底改变“强制灌输”的矫治模式。
江苏省司法厅副厅长、劳教局党委书记、局长姜金兵说,教育矫治要逐步改变以往主要依靠个人主观经验与个体素质的工作方式,实现由经验型、随意型矫治向专业型、规范型矫治转变,真正把教育人、挽救人放在第一位。通过心理矫治对劳教学员的人格“重塑”,树立起“感恩、责任、诚信、生命”的公民意识,成为劳教工作的新使命。
“过去,我们一味地从"改造"的角度,一厢情愿地揣测和确定教学内容。这样做的结果,常使教育变成了灌输型、应试型”
张生平第一次进入高墙时只有17岁。去年5月,父亲一时没有看住,他又跑到外面“闯荡”。几个月后因为手头拮据,他翻墙进入了一家船厂,偷了几十米电缆线,被处以一年劳教。
再次进入高墙,他几乎绝望。“都怪我年少无知。现在我就想着好好表现,争取早一点回归社会。”张生平悔恨地说。
其实,张生平曾经有一份修机器的工作,但每个月一千多元的收入满足不了他的消费需求,逐渐失去“耐心”的他便再度铤而走险。
“年轻、脾气暴躁、看问题不够深入、不会处理人际关系,是一般侵财性犯罪人的"共性"。”负责管教张生平的民警付少根说,盗窃、抢劫等劳教人员,大多比较懒惰,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长处谋生,进而屡屡犯错,教导他们处理人际关系是矫治他们思想行为的“第一课”。
作为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付少根每月至少要和学员们进行3次“面对面”的心理辅导。
2009年1月12日,就在特意为学员安排“亲情电话”期间,张生平的大伯把他母亲刚刚去世的消息告诉了他。“他的情绪十分激动,我们立即安排人给他做了心理开导,还申请了帮困资金交到了他父亲手中,他对自己犯的错误更加悔恨了。”付少根说。
付少根告诉记者,为了向学员们提供心理辅导教育,他们开展了探亲回家时给父母洗一次脚、每月完成一份亲情作业等活动,想借此唤醒矫治对象对家庭、对亲人的感恩意识,让他们懂得孝敬父母,学会处事交际,珍惜生命,纠正不良习惯,帮助他们树立起知感恩、重责任、讲诚信的品格,从根本上纠正他们的“人性缺失”。
2008年7月8日,句东劳教所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运动会”,“风火轮”、“信任背摔”、“同舟共济”等6个在电视娱乐中常见的趣味心理拓展项目,在100多名劳教人员代表中展开了角逐。
句东劳教所教育科长刘林高介绍说,以“怒海逃生”项目为例,要求8人从起点依次跨过障碍物,依靠7块剪裁好的“救生板”在距离为5米的“海面”上依次逃生,而每个人都必须脚踩着救生板,如果哪个人漏踩了,整个队伍都要回到起点。“其中一个团队连续失败两次后,不但没有放弃,反而边比赛边唱起了歌,最终完成了比赛。”刘林高说,团队意识、人际互动、团结协作的主题贯穿了整个“运动会”,每一个人都在团队中得到了“定位”。
“从小角度切入,放大矫治工作的效应,我们可是费尽了心思。”副所长汪忠明介绍说,每逢母亲节、中秋节、六一儿童节等传统节日,劳教人员由于思家恋亲,极易产生情绪波动。我们将主题心理辅导带上了学员课堂,每一个劳教学员将最想说的话、最想做的事、最想实现的梦想,写在纸上挂在了墙上,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别人的心愿,增强了学员的信心和期待。为了舒缓学员的情绪,春节期间,句东劳教所心理矫治中心还为学员们播放了《甲方乙方》、《冰河世纪》、《非诚勿扰》等30余部影片。
“过去,我们在选择教育内容时,往往没有太多考虑矫治对象的实际需求,而是一味地从"改造"的角度,一厢情愿地揣测和确定教学内容。这样做的结果,常使教育变成了灌输型、应试型。”江苏省劳教局副局长王金泉说,探索人性化的矫治模式,的确推动了劳教工作教育模式的变革。
把矫治的重点放在“教育”和“回归社会”上,就必须改革以往“闭门”改造的做法
的确,劳教制度作为一项法律确认的对违法行为进行教育改造的制度,一直有种神秘感,不为大多数人所了解,也一度有过“存”与“废”之争。而从单纯的“劳动教养”到侧重于“违法行为矫治”,劳教机关本身则面临着制度变革和创新的要求。
把矫治的重点放在了“教育”和“回归社会”,就必须改革以往“闭门”改造的做法。
王金泉说,为了提高劳教学员的“回归”适应力,江苏省各劳教单位已经通过“敞开大门”,逐步采取了综合教育矫治的各项新举。首先,在学法中“量体裁衣”,合理选择与他们回归社会后生活、工作、学习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婚姻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障法、促进就业法等作为教学重点,普及公民应知应会的基本法律常识,教会他们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同时,通过邀请地方公安、社保、民政、工商、税务等部门,举办治安、就业、安置、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形势政策讲座,帮助他们及时了解政策动态。各劳教单位也通过数字化教育系统,开办时事要闻栏目,设置阅报栏,开展文化月活动,定期开放图书室、阅览室,广泛宣传时事,提高矫治对象的认识水平。“教育内容已经向精细化转变了。”王金泉说。
在句东劳教所记者看到,多样化的心理矫治工作也逐步走入了劳教学员中间。“悬挂心理脸谱,张贴心理箴言,自创心理漫画,举办心理训练营,制作心理晴雨表,编排心理剧本,发放心理调适卡、设立心理咨询热线……不仅有效地化解了矛盾,理顺了情绪,缓解了压力,而且也促进了场所的持续安全稳定。”副所长汪忠明说。
此外,江苏省劳教局推出的“个案矫正模式”,通过结合每一名矫治对象的不足与弱点,进行相对应的、更具针对性的教学与辅导,成为教育矫治的“良药”。
在一位民警提供的一份《个案矫治手册》上,记者看到,手册内的矫治项目多达150余项,涉及矫治对象个人基本情况、家庭情况、成长经历等等,且每一项都作了细分。基本数据采集后,针对每一名矫治对象的思想实际、心理特征、罪错类型、恶习程度、家庭背景、现实表现等,则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办法,制定指导性、个别化的矫治方案,明确教育矫治的基本目标和主要措施,实行“一人一策”。
“我们还将着手把矫治和安置帮教工作延伸,让有一技之长的学员在走出高墙的那一刻,可以及时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及时为他们安置好劳动岗位。”王金泉说,全省建立了32个试工基地,涉及电子、服装、超市、建筑等多个行业,在这方面实现“对接”,将为学员教育矫治的成效带来希望。
据了解,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希望,张生平现在常常钻研修理机器的各种技术,已经成为一名机修技术骨干,他还常常开导比他小的学员,帮助他们积极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