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探讨装备制造业做强做大的路径选择———
川报集团特派记者 胡敏
“为什么不由一重、二重、东方电气这些同属装备制造行业的大型企业,共同组建庞大的中国装备"航母"?”3月6日,四川代表团小组审议现场,刘晓光代表语惊四座。
话题从目前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说起。“现在是赶上甚至超越对手的最好机会。”刘晓光说,金融危机导致国际装备制造行业“大鳄”纷纷放缓脚步,而目前国内装备制造产业正面临两大机遇:一是4万亿元的投资拉动,可能激活更大的内需市场;二是国务院刚出台的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带来加快自主创新、兼并重组等多重利好。
新的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开出的“药方”是“支持骨干企业联合重组”。至于实现路径,两位代表抛出不同的观点:一是产业链重组,比如二重与东方电气重组、一重与哈汽重组;二是同业重组,由一重、二重、东方电气、哈汽等国内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共同组建庞大的装备制造集团。
刘晓光代表:同业联合可以避免内耗
两种路径,刘晓光更趋向于后者,“产业链重组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同质竞争,白白增加内耗”。
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一家国外企业拿到承包合同,到中国寻找代工点,找到一家企业,开价100万;又去找另一家企业,开价80万……价格越讲越低。“我们的企业规模太小太散,容易受制于人。”小而散带来的另一问题,是高负债率。这会给企业下一步融资埋下隐患。
刘晓光认为,同业重组的好处,是可以整合国内资源、市场、技术、人才,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形成竞争合力。“如果由政府通过行政协调来助推此项联合重组,对做大做强整个产业是最有利的”。
王计代表:一企独大必然带来垄断
“很难操作。”针对刘晓光代表的“同业论”,王计代表泼下一盆“冷水”。
并非不支持兼并重组。“问题在于,这样做无异于又回到了一企独大的计划时代,使客户失去了选择权。”在王计看来,同业重组的最大弊端在于可能产生新的“垄断”。“试想一下,如果客户只有这一家企业可供选择,那么这家企业就掌握了话语权,即我生产什么你才能买什么。”一旦企业在市场上失去了竞争对手,就会丧失创新动力。不仅不能做大做强,还可能变成“温水里的青蛙”。
“不能为了造"航母"而造"航母",不然我们的"航母"是开不远的。”王计说。
(本报北京3月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