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朱继民:调整带来新机遇
十大产业振兴的政策同时也与钢铁产业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同时带来机会与挑战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舒 李志勇
“钢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不仅是为了缓解当前中国钢铁业的困境,更表明了中国立志由钢铁大国转变为钢铁强国的决心。
钢铁业布局与结构调整加快
首钢搬迁是近几年我国钢铁产业区域间转移的标志性事件。“搬迁带来的直接结果是钢铁产业的布局越来越合理。”朱继民说,“这首先可以解决污染问题,同时能够充分利用地理优势以及当前技术实现产业升级,通过工业布局调整解决了未来发展的瓶颈问题。”
2008年,全国钢铁行业共实现17起重大并购重组,如宝钢重组韶钢和广钢、武钢重组柳钢,以及河北钢铁集团、山东钢铁集团的成立等;民营企业中,2008年12月,河北省唐山市39家民营钢铁企业也整合重组为“渤海”、“长城”两大钢铁集团。
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并行。根据中钢协的统计,2008年底中国钢铁产能达到6.6亿吨,而产量约5亿吨,出现1.6亿吨产能过剩。其中,小高炉等落后产能就达到1.6亿吨左右。另一方面,粗钢产量最多的10家钢铁企业产量只占粗钢总量的42.5%。
朱继民说:“中国已经连续3年钢铁产量大于销量,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钢铁企业的压力将比前几年要大,而产能过剩、产业集中度低又造成企业间恶性竞争。”
“此次出台的振兴规划,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是加快中国钢铁业落后产能的淘汰速度,避免内部恶性竞争,促进中国钢铁业的良性发展。”朱继民表示。
打造钢铁强国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正在从钢铁大国迈向钢铁强国”,朱继民说,2003年至2006年,我们每年进口的钢材还在3000多万吨,而2008年这个数字变成了1538万吨,97%的钢铁实现了自给,只有少量的钢材不能替代进口,而就在5年前,这个数字还是85%。
朱继民介绍,目前首钢与全球150多家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实现同一个目标、同一个团队、同一个任务、同一个机制的创新型合作。
近年来,我国的钢铁产业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在某些领域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钢铁产品的数量和品种都有了很大进步。以首钢在河北省曹妃甸的新厂址来说,投资677亿元,全部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1%,完成220多项重要技术攻关,大部分技术可自主解决,与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主要依靠国外技术的情况相比,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由于人才、技术等方面的积累,近年来首钢的自主研发能力和速度大大提高,过去可能需要10年甚至20年才能完成的项目,现在2年到3年就可以完成。”朱继民说。
6年前,国内的管线钢大量依赖进口,2008年首钢生产销售了46.7万吨管线钢,而2009年2月首钢一次就签订了30多万吨的合同。被国外一直严格控制和垄断的被称为“钢铁皇冠上的明珠”的高端钢铁产品,首钢也已经研发成功,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
产业政策带来发展新机遇
“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国的城镇化进程离不开材料工业,而去年年底受国务院4万亿元投资计划的刺激,其中2/3的投资用于铁路、公路、机场、地震灾后重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大约带来1亿吨的钢材需求,其中建筑钢材受益最明显,有助于钢铁行业减轻恐慌,恢复信心。”朱继民说,“目前这些项目对钢材市场的提振作用已初步显现。”
另一方面,在朱继民眼中,十大产业振兴的政策同时也与钢铁行业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同时带来机会与挑战。我国的钢材产品结构中,低附加值的长材比重较高,高附加值的板材如高级别家电、汽车用钢,电工钢等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不小差距或产能不足,2008年,我国共计进口钢材1538.7万吨,其中板材产品高达1273.2万吨。钢铁企业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通过结构调整和结构优化,改善品种结构。
“其他产业对钢铁业提出了更高规格的要求,例如机械制造用的钢材以前要求是500兆帕,现在要求是1300兆帕至1500兆帕。”朱继民说,“为满足家电大幅提高能效标准以及‘绿色家电’的要求,就得发展高品质、环保型家电用钢;为满足我国造船发展向大吨位、新技术、新工艺、新船型方向发展的要求,就得发展超宽、超厚船用钢板。鸟巢钢材要放在过去完全需要进口,现在完全自主生产。高速铁路、石油、天然气用钢等现在大部分都依靠国内,钢铁企业必须满足这些行业发展的要求,才能形成良好互动,实现振兴,否则将面临丢失市场的危险。”
“这是摆在企业面前的新问题,同时也是给企业发展的新机会。”朱继民说。
|